初夏杂兴四首 其四
雨打梅头麦半枯,出门步步困泥涂。
世情何但恶溪恶,野性聊同愚谷愚。
儿可读书供日课,妇如有酒待时须。
兴来方试吟诗笔,西舍催钱吏索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洒在麦田上,麦子逐渐枯萎。每次出门,都会陷入泥泞的道路中。生活中的琐事和世俗的感情都像溪流一样涓涓流淌,而在原野间的我,性格孤僻,与山川大地亲近。
我的儿子正在读书,每天都按照规定的时间学习;而我的妻子,则负责准备好酒水,等待合适的时候邀请亲朋好友。
当灵感涌来时,我就拿起毛笔开始写诗。然而,忽然间,西边的房间传来催债的声音,这又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诗篇,去处理那些琐碎的事务。
去完善
释义
1. “雨打梅头麦半枯”:“梅头”指梅子成熟的时候,即农历五月左右,此时期雨水较多,容易导致麦子受到损害,影响收成。
2. “出门步步困泥涂”:这句描述了因下雨导致道路泥泞,行走困难的情况。
3. “世情何但恶溪恶”:“恶溪”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的一条支流,这里暗含作者所厌恶的人情世故如同恶溪的水一样险恶。
4. “野性聊同愚谷愚”:“愚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个堂兄弟苏叔党给自己取的号,他辞官回乡,自称愚谷老人,这句表达了作者想要像苏叔党那样隐逸田园的想法。
5. “儿可读书供日课”:“日课”指每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句表达作者希望孩子可以每天坚持学习。
6. “妇如有酒待时须”:这句是说家里的妇女如果准备了酒,那么就可以等待适当的时候享用。
7. “西舍催钱吏索租”:这句描绘了向西边的邻居催债的场景,表示在困境中生活的人们仍需支付租金给政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诗歌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初夏乡村的风貌。
首先,从“雨打梅头麦半枯”这句可以看出,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雨水充足,导致麦子一半枯萎,同时也暗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接着,“出门步步困泥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的困境,与下文中的“世情何但恶溪恶,野性聊同愚谷愚”相呼应,反映出当时农村的恶劣环境以及人们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乐观。
“世情何但恶溪恶,野性聊同愚谷愚”这两句意味深长。在这里,作者用“恶溪恶”来形容世界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表现出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野性聊同愚谷愚”则传达出诗人愿回归自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愿望。这种情感在尾联“西舍催钱吏索租”中进一步得到深化。
最后两句,“儿可读书供日课,妇如有酒待时须”和“兴来方试吟诗笔,西舍催钱吏索租”,则是描述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儿女们要努力学习,为日后谋出路;妻子则要随时准备酒食招待客人。而当兴致来时,诗人则会挥毫赋诗。然而,在这宁静的家庭生活中,官吏上门催收田租,打破了这份恬静,反映出社会的残酷现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夏杂兴四首 其四》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方一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方一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朝政腐朽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在回乡的日子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初夏杂兴四首 其四》这首诗中,方一夔通过对初夏时节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的“连雨晓莺啼尚湿”、“山色接林塘水气清”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然而,诗人并没有陶醉于这美好的景色之中,而是通过“看渠生计殊闲事”、“采药归来带夕阳”等句,揭示了农民辛勤劳动却难以维持生计的困境。
总的来说,《初夏杂兴四首 其四》这首诗是方一夔在对时代背景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