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岭石泉
高城石井下成池,对自初分混沌时。
虽小古今无涸溢,却怜江海有盈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山下的石头缝隙形成了池塘,它从宇宙之初就存在了。虽然这个池塘无论古今从未干涸,我却仍然同情江海的涨落不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崧岭:指的是安徽的黄山,是古代南岳衡山的一部分,相传因舜封尧子丹朱为南岳王,称为“王峰”。
2. 石泉:山泉水,这里指代山泉形成的湖泊。
3. 高城:此处的“高城”与古代对帝王宫殿的称谓有关,寓意地位尊崇,地位崇高。
4. 初分混沌时:指天地未分开时的状态,即混沌状态,比喻宇宙形成之初。
5. 虽……无……:即使……也不……表示让步关系,即无论时间如何变化,这个石泉都不曾干涸。
6. 古今:这里指的是过去和未来,暗含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7. 却怜:但是却让人怜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石井为起点,通过对比其与江河海水的不同特性,揭示了作者在观察自然现象背后的哲理思考。首句“高城石井下成池”描绘了诗人在城市的高地看到的一处石头凿成的井水汇集成了水池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次句“对自初分混沌时”将石井的起源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始时期,从而赋予了这个场景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接下来的两句“虽小古今无涸溢,却怜江海有盈亏”中,诗人把石井与江河海水进行了对比。虽然石井的水源微小,但它从古至今都没有干涸或者满溢;相反,江河海水尽管宏大,但它们却有涨有落,充满变数。诗人由此发出了关于宇宙规律、事物本质的深深感慨,并引发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崧岭石泉》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的清幽景色和诗人在此地的愉悦心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希夷可能受到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等名篇的影响。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收录于《永乐大典》中,约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160年前后)。此时宋朝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北方金人南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精神慰藉,寄情山水田园,抒发壮志豪情。
其次,在这期间,陈文蔚的个人经历也颇具戏剧性。他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不幸落第。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刻苦攻读,终于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考中了进士。随后,他在地方官任上表现出色,历任诸州县令、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的忠诚与才干,受到宋孝宗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朝廷的重臣。
此外,与诗人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宋朝的国力相对衰弱,外患严重,内有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士人开始反思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新的政治理念,如朱熹等人倡导的理学,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以此实现社会和谐。这种思潮对陈文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婉约之美,又有关注社会民生的豪放之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