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读书亭

标题包含
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读书亭
古人不可见,千卷留遗编。 要非纸上语,至理实参前。 列圣精微心,舍此将何传。 极本会於一,枝叶数万千。 博文可约礼,掘井志得泉。 兹乃读书旨,涵泳当忘年。 勿以急迫求,留神尝静专。 说勿事悠悠,岁月空推迁。 久而竟纯熟,脱落不知然。 众理斯旁参,如海地百川。 又如庖丁刀,体解牛无全。 超然得我心,枫鉴非方圆。 书在言语后,用起言语先。 唐人资缀缉,汉儒拘训笺。 记诵日益博,畴知心鉴昏。 祗足聘驰骛,与道实天渊。 镇山名亭意,难与世人言。 方将屏俗虑,日夕亲圣贤。 见闻岂足道,孰是入德门。 隐几无别事,真趣在穷研。 一时忽冰释,花柳春无边。 此时案上书,始可付蹄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人们已无法相见,但留下千卷书籍传世。 这些书中记载的道理并非虚言,而是实在的智慧可以参照。 诸位圣人精妙的内心世界,除了文字还能用什么传承? 这些道理都是源于一个基本原理,然后发展出无数的分支。 广泛阅读可以领悟礼仪之精髓,挖掘知识的源泉。 这就是读书的真谛,沉浸在其中忘却岁月。 不要急于求成,静下心来慢慢研读。 不要说时光虚度,时间就悄悄推移。 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不自觉地融会贯通。 各种道理都要广泛涉猎,就像百川归海一样。 又像庖丁解牛,把事物剖析得淋漓尽致。 跳出框架,直达我心,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书本的价值在于语言文字之后,运用起来却优先于言语。 唐代人依赖篇章的串联,汉代儒士则拘泥于注释的解析。 只知死记硬背,知识越来越丰富,心里却越来越模糊。 这只能让人忙碌于表面,离道却越来越远。 我坚守自己的信念,难以和世俗之人明言。 我将摒弃杂念,每日亲近圣贤。 所见所闻怎能道尽,谁又能真正走进道德之门? 隐居案几,心无旁鹜,探索真理的乐趣。 忽然之间,困惑解开,仿佛春暖花开,无限生机。 此刻的书本,才真正是通向智慧的指引。
去完善
释义
1. 古人: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思想家和学者。 2. 千卷留遗编:形容古代思想家学者的著作丰富多样。 3. 要非纸上语:指书中的道理并非空洞的理论。 4. 至理实参前:意为真正的道理需要结合实际去理解。 5. 列圣:历代的皇帝或圣人。 6. 舍此将何传:除了书籍,还有什么可以传承这些道理呢? 7. 极本会於一:指事物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8. 枝叶数万千:描述各种具体的现象或知识。 9. 博文可约礼:学识广博的人才能理解并遵循礼仪制度。 10. 掘井志得泉:挖井的人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就能得到泉水。这里比喻学习要有恒心。 11. 涵泳当忘年:沉浸在书本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12. 勿以急迫求:指学习不要急于求成。 13. 尝静专:尝试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 14. 说勿事悠悠:说话的时候不要漫不经心。 15. 众理斯旁参:多种道理要相互参照理解。 16. 如海地百川:如同大海接纳了所有河流一样。 17. 又如庖丁刀: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 18. 枫鉴非方圆: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真理,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规则。 19. 书在言语后,用起言语先:书上的道理要先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20. 唐人资缀缉:唐朝人依靠整理前人留下的资料来学习。 21. 汉儒拘训笺:汉朝的儒家学者过于依赖注解和训诂。 22. 记诵日益博,畴知心鉴昏:指虽然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对道理的领悟却越来越模糊。 23. 祗足聘驰骛:只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和运用。 24. 与道实天渊:与真正的大道相去甚远。 25. 镇山名亭意:形容这个亭子的名字寓意深远。 26. 方将屏俗虑:正要把世俗的烦恼抛开。 27. 日夕亲圣贤:每天亲近圣贤之道。 28. 见闻岂足道:所见所闻怎么能称得上是学问呢? 29. 孰是入德门:哪个才是真正的进入道德之门的方法呢? 30. 隐几无别事:安坐无事,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31. 真趣在穷研:真正的乐趣在于深入研究。 32. 一时忽冰释:突然间所有的疑惑都消除了。 33. 花柳春无边:形容豁然开朗的心情。 34. 此时案上书,始可付蹄筌:这时桌上的书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阅读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古人的敬仰、对书籍的珍视和对阅读的深入理解,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诗人认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和升华。他强调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涵泳”,即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挖掘和理解,而不是急于求成。同时,诗人还批评了一些人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忽视了自我思考和感悟的重要性。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引导人们去深思阅读的真谛,以及对知识的正确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读书亭》是南宋诗人陈文蔚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左右,也就是宋宁宗庆元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文蔚正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南宋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北方金国的侵略使得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在此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感到忧虑和焦虑,他们渴望为国家效力,却又苦于无法实现抱负。 陈文蔚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吴子似的期许和鼓励。他希望吴子似能够在这样的时代里,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成为一个有见识、有才干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陈文蔚也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得他对朋友的期望和勉励更加深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