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寄友人 永乐大典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一
柳引青烟,花倾红雨,老来怕见清明。欲行还住,天气弄阴晴。是处吹箫巷陌,衫襟渍、春酒如饧。溪桥畔,涓涓流水,鸡犬静柴荆。高城。天共远,山遮望断,草唤愁生。等五湖烟景,今有谁争。凄断湘灵鼓瑟,写不尽、楚客多情。空惆怅,春闺梦短,斜月晓闻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条轻扬着一缕缕青烟,花朵在微风中轻轻倾倒,洒落一地的红花如雨。步入老年之人最怕见到这清明时节的景象,感慨万分。想要迈出脚步继续前行,但又心生顾虑,驻足观望。毕竟此刻的天气变幻无常,总在捉弄人们的心情。
大街小巷里满是吹箫声,那些昔日穿过的衣衫如今也沾满了春天的气息。溪桥边的小径旁,涓涓流水静静流淌,那里的鸡鸣狗吠之声反而显得更加静谧。古老的城市高耸入云,遥远的天幕与它相连。山脉横亘在眼前,遮挡了所有的视线。但草丛中传来的一声声虫鸣似乎又在呼唤着忧愁的情绪。
这五湖烟波浩渺的美景,又有谁还在意去争夺呢?让人想起那悲凉的湘灵鼓瑟的场景,其中充满了无尽的离愁和伤感。楚地的游子们在旅途中都有着各自的心事和故事,千言万语也难以诉说尽心中的情感。
独自怀着一份惆怅,如同春闺中的梦境短暂而美好,转眼之间已是明月高悬,晨曦微露的时刻,耳边不时传来婉转的黄莺啼叫。
去完善
释义
1. 柳引青烟:柳树引来一缕青烟。这里的“青烟”表示烟雾般轻柔的东西。
2. 花倾红雨:花朵纷纷飘落,如同红色雨滴。这里的“红雨”表示红色的雨水,用来形容花瓣如雨飘落的情景。
3. 老来怕见清明:年纪大了害怕度过清明节。
4. 是处:到处,这里指所到之处。
5. 吹箫巷陌:指欢歌笑语的街道。
6. 春酒如饧:指春天酿制的酒甘甜如饴。
7. 溪桥畔:小溪边的桥头。
8. 涓涓流水:细水长流的小溪。
9. 柴荆:用树枝编成的简易门,常指简朴的住房。
10. 高城:高高的城墙。
11. 天共远:天和地共同显得遥远。
12. 山遮望断:群山遮挡了视线。
13. 等五湖烟景:五湖水面的景色。
14. 湘灵鼓瑟:湘灵,传说中善奏瑟的神。这里用来形容哀婉的音韵。
15. 楚客:楚地的游子。
16. 春闺梦短:指春天的闺房中,美好的梦境总是很短暂。
17. 斜月晓闻莺:拂晓时分,斜挂在天空的月亮下传来黄莺的啼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满庭芳 寄友人 永乐大典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一》由吴激所作,以描绘暮春景象及抒发离情别绪为主线,全词意境悠扬,情感深沉。
上阙中,“柳引青烟,花倾红雨”为引子,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画面,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接下来,作者通过“老来怕见清明”的表述,流露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着“欲行还住,天气弄阴晴”一句传达出作者徘徊不定的心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随后的描述则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在巷陌深处,人们吹箫欢歌;衫襟上沾满了甜美的春酒,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下阙中,“溪桥畔,涓涓流水,鸡犬静柴荆”延续了这一氛围,将春意盎然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转而在“高城。天共远,山遮望断,草唤愁生”部分,吴激将视线投向了远方的山水,感叹自己与友人之间的距离,仿佛隔着重重山水。紧接着的“等五湖烟景,今有谁争”又表现出吴激的雄心壮志,以及不甘屈居人下的豪情壮志。而后“凄断湘灵鼓瑟,写不尽、楚客多情”又回归至个人情感,借古代传说典故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后,“空惆怅,春闺梦短,斜月晓闻莺”部分,吴激以春闺梦短的情景收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斜月晓闻莺这一富有意境的场景,让整首词的美感得到完美体现。总体来看,这首《满庭芳 寄友人 永乐大典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一》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将春天的美丽、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时光的感慨融为一体,展现出了吴激在诗词方面的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庭芳·寄友人》是金朝词人吴激的一首词作。此词创作于公元1149年(金熙宗皇统九年)。当时吴激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后又被贬谪到燕山。他的晚年生活颇为坎坷,因此在创作这首词时,以思念友人为寄托,表达了他对故土和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金朝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和词赋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吴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写下了许多富有艺术魅力的佳作。这首《满庭芳·寄友人》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体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