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儿曹赋芦花
天接苍苍渚,江涵袅袅花。
秋声风似雨,夜色月如沙。
泽国几千里,渔村三两家。
翻思杏园路,鞭袅帽簷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与广阔的水面相接,江水倒映着婀娜的花影。
秋天的风声如同细雨,夜晚的月光如同细沙。
水乡广阔无边,渔村寥落只有几家。
回想杏园路上的繁华,那时马鞭轻扬,帽子倾斜。
去完善
释义
《同儿曹赋芦花》是金朝诗人吴激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天接苍苍渚:“苍苍”指广阔无边的原野。这句意为天空与苍茫的原野相接。
2. 江涵袅袅花:“江涵”意为江水映照。“袅袅”形容细长柔弱的样子。这句形容芦花在水中轻轻摇曳的情景。
3. 秋声风似雨:这句话形容秋天的风声像细雨一样连绵不断。
4. 夜色月如沙:描述夜晚月光如同细沙一般柔和。
5. 泽国几千里:“泽国”指水网密布的地区。这句表示水乡地区广袤无际。
6. 渔村三两家:表示在广大的水乡地区,只有零星几个渔村。
7. 翻思杏园路:这里用典,引用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表达怀念过去的繁华生活。
8. 鞭袅帽簷斜:形容骑马时马鞭随意摆动,帽子倾斜的模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季江上芦苇的诗。诗中通过“苍苍渚”、“袅袅花”等词句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江边景色。秋风瑟瑟,苇花轻扬,给人以恬静美好的感觉。同时,诗人以“夜如沙”来形容月色,别有一番清幽之美。
紧接着,诗人写到“泽国几千里,渔村三两家”,展示了宽阔的河流和稀疏的渔村,进一步表现出原野的广袤与宁静。最后两句“翻思杏园路,鞭袅帽簷斜”则透露出诗人对昔日繁华的回味和对如今宁静生活的欣赏。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儿曹赋芦花》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具体时间已无法确定。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朝廷南渡之后,战乱刚刚平息,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然而,江山破碎,人民生活困苦,作者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会对人生、对时代有着深刻的感悟。
吴激,南宋初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金朝的统治和南宋的建立。在南宋初期,他已经是一位年长的文士,对家国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诗作以描绘山水、抒发家国情怀为主,语言质朴而深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吴激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在金朝时曾担任翰林院学士,后来随南宋使团回到南方,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感慨始终难以释怀。在同儿曹赋芦花的过程中,他以芦苇为象征,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家国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