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遇道者

标题包含
遇道者
数里白云里,身轻无履踪。故寻多不见,偶到即相逢。 古井生云水,高坛出异松。聊看杏花酌,便似换颜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蠙,字象文,号简斋,又号简斋居士,南宋末年著名文人。他生于1238年,卒于1307年,享年69岁。 张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数里的距离内,都是翻滚的白云,让人仿佛消失在轻盈之中,几乎看不到任何足迹。专门去寻找往往无法找到,但在偶然间就能遇到。古老的水井旁,涌动着云雾般的清泉,高高的祭坛上生长着奇异的松树。稍微观察一下那绽放的杏花,就像体验了换脸术般神奇。
去完善
释义
1. 数里:指距离很短的一段路程。 2. 履踪:行走的痕迹。这里指道者的行踪。 3. 故寻:特意去寻找。 4. 偶到:偶然到达。 5. 高坛:高大的祭坛。 6. 异松:奇特的松树。 7. 杏花酌:指品尝杏花酒。 8. 换颜容:形容面容发生变化,表示人的心情变得愉悦。
去完善
赏析
《遇道者》是一首描绘道家修行的诗。前两句描述了修行者在白云深处的场景,身轻如燕,脚下无痕,展现了修行者的超然境界。第三句和第四句表达作者与修道者偶然相遇的惊喜,也透露出寻找难遇、邂逅容易的哲理。第五句和第六句则通过古井生云水和高坛出异松的景象,赞美了道教的神秘力量和神奇景观。最后两句借看杏花酌之事,体现了作者偶遇道者后顿悟,仿佛换了一副容颜,表达了修行和觉悟的过程。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展示了一幅超凡脱俗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遇道者》是一首描绘道家高人风范的诗歌,由唐代著名文人张蠙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在晚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在民间非常盛行,人们对于长生不老、修道成仙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涌现出许多以道教为主题的作品。 张蠙生活的时代,正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士大夫们纷纷寻找心灵的寄托,寻求人生的真谛。而道家清静无为、脱离尘世纷扰的思想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慰藉。因此,张蠙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赞美道家高人的诗篇。 诗中的"道者"指的是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修道之人。他们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用自身的行动为世人树立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在诗中,张蠙通过对道者的描绘,传达出对道家思想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