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休沐忻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坐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休假期间非常高兴地遇到了元宵节,于是我们在华丽的厅堂里设宴欢聚。
戴着高帽的人们频繁起舞,众人皆已陶醉;我们还在蜡烛上刻记时间以便疯狂地吟诗作对直至深夜。
月光洒在珠帘上显得格外明亮,而霜降时的碧瓦则透露出阵阵寒气。
铜壶滴漏指向东方破晓之时,然而骑马离去的人络绎不绝,欢乐的气氛尚未完全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休沐:休息沐浴,这里指休息日。在古代中国,官员每五天有一天休息日。
2.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元宵节。
3. 华堂:华丽的殿堂,这里指举行宴会的地方。
4. 峨冠:高帽子,这里指代参加宴会的人。
5. 刻烛:用蜡烛上的刻度来计时,表示时间紧迫。
6. 阑:将尽,快要结束。
7. 月上珠帘:月光照射在珠帘上,形容夜晚的景色。
8. 霜飞碧瓦:霜花在碧瓦上飞舞,形容寒冷的天气。
9. 铜壶:古代计时的器具,通常为铜制。
10. 漏彻:漏壶的水滴完,表示时间已到。
11. 东方曙:东方的曙光,表示天亮。
12. 归骑:返回的马匹,这里指离开宴会的人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元宵节期间文人墨客相聚诗会的诗篇。诗人以愉悦的口吻表达了对节日气氛的喜爱,同时也描述了诗词创作过程中的热情与才情。
首联,诗人指出在上元节休假期间,有幸在华美的厅堂里举行盛宴,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这里的“华堂高宴”形象地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也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聚会的珍视。
颔联,描绘了诗人们在宴会上的互动。峨冠是古代文人所戴的高冠,这里用峨冠形容文人的儒雅形象。由于欢乐的气氛和高涨的热情,使得许多人陶醉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而“刻烛狂吟”则意味着在蜡烛烧到规定刻度的时候进行即兴创作,展现出诗人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颈联,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元宵夜的景象。月色透过珠帘映照在室内,给人以宁静的美感;而霜气弥漫在碧瓦之间,又增添了寒冷的气氛。这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复杂情感。
尾联,诗人通过“铜壶漏彻”这一意象,传达了时间即将结束的信息。尽管夜晚即将过去,但“归骑纷纷未尽欢”却意味着人们依然沉浸在狂欢之中,不愿离去。这样的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不舍与留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本诗名为《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作者为宋代著名文人杨亿。此诗创作于北宋真宗时期,公元998年。
杨亿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等职。他的诗词作品在北宋文坛具有重要地位,作品多描绘宫廷生活和社会风俗。在这首诗中,杨亿描述了元宵节的盛况以及与同僚共庆佳节的场景。
宋真宗时期,社会繁荣,科举制度完善,文人墨客受到重用。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在这一天,人们张灯结彩,观赏花灯,共度佳节。而宫中的宴会更是热闹非凡,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共同庆祝,彰显皇家气派。
在本诗中,杨亿以严谨的韵律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他通过对元宵节欢庆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昌盛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