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辗玉轮。
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千古名句翻译为现代优雅的白话文是:在宽阔的山间,爽朗的气息已被大自然平分;广袤无垠的蓝天,就像那美好的白玉圆月。这些美好的景象,让人想起钱塘江的美景,宛如仙宫的琼楼玉宇,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是来自广寒宫的仙子。
去完善
释义
《中秋月》:是南宋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的诗歌。
1. 千崖爽气已平分:这句意为在中秋之时,千山万壑的爽朗之气已被明月均匀分配。千崖,形容山峦重叠。爽气,清爽的空气。平分,指月亮将光和影平均地洒在山水之间。
2. 万里青天辗玉轮:这句表示明亮的月光照亮了万里无云的天空,宛如一个巨大的玉轮在空中滚动。青天,青翠的天空。辗,滚动。玉轮,指满月或圆月。
3. 好向钱塘江上望:这句建议人们站在钱塘江畔欣赏中秋的明月。钱塘江,位于中国浙江省。
4. 相逢都是广寒人:这句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遐想,仿佛与月亮中的嫦娥等仙人相遇,成为广寒宫中的一份子。广寒,广寒宫,神话传说中月宫的名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中秋月》中,白玉蟾以生花妙笔描绘了中秋夜月的壮观景色和美好情境。诗中的“千崖爽气已平分”表现了月光普照大地的壮丽景象,千崖的爽气被月亮平分,意味着月色宜人。接着的“万里青天辗玉轮”则用“青”和“辗”两个动词来表现皎洁的月光在天空中悠然移动的景象,形象生动。接下来的两句“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则将主题引向人和月的相遇。诗人在赏月时,幻想着自己在钱塘江畔眺望月亮,并与广大赏月的民众共赴月宫仙境,表现出一种浪漫的想象和旷达的心境。整首诗风格雄浑,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独特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南宋著名诗人白玉蟾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05年,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而北方则由金朝统治。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海琼子,祖籍福建闽清。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对经史、诗词、书画等都有深入的研究。然而,他在科考中屡试不第,未能取得功名。于是,他放弃科举之路,转而追求道家文化,成为了一名道士。后来,他在江西庐山出家,隐居于山林之中,专心修道。
在白玉蟾创作《中秋月》的时候,正值中秋佳节之际。这一天,月亮最为明亮,象征着团圆和美满。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却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内部腐败严重,对外则不断受到金朝的侵略。这种背景下,白玉蟾通过描绘中秋明月,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团圆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