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常德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已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原野的秋风中桐叶飘零,幽深竹林里的山鬼在清冷的夜色中啼哭。
在海图的帮助下,女儿们缝制衣物,笑着指向秦人的溪流。
秦人在晋国之前就知道这个情况了,向唐朝和宋朝称臣又有谁会在乎呢?
忽然遇到桃花盛开的地方,请您停下撑船的竹蒿,不要再划回去了。
我们就此在溪边搭个草屋居住,采摘桃子当柴火,吃桃子的果实。
山林间的尘土有数百尺高,我们不必回家去传递这些消息。
去完善
释义
1. 秋风:秋季的风。
2. 原头:平原的顶部,此处指平地。
3. 桐叶飞:形容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样子。
4. 幽篁:竹子,此处指竹林。
5. 翠冷:青翠而清冷,形容竹林的颜色和气氛。
6. 山鬼:山中的鬼神,此处用作比喻。
7. 海图:海洋地图,此处指大地的形象。
8. 拆补:拆分和拼接,这里指用大地作为图画。
9. 儿女衣:儿童的衣物,这里指地图的形状。
10. 轻衫:轻薄的衣衫,这里指轻松的心情。
11. 笑指:笑着指向。
12. 秦人溪:指古代秦国境内的溪流,这里泛指中国的江河。
13. 降唐臣宋: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的历史过程。
14. 为言:讲话,说话。
15. 忽逢:突然遇到。
16. 请君:请你。
17. 停篙:停止撑船。
18. 回船:返航。
19. 编蓬:编织蓬草。
20. 溪上宅:建在溪水边的房子。
21. 采桃:采摘桃子。
22. 薪:柴火。
23. 食桃实:吃桃子。
24. 黄尘:黄色的尘土,这里指世俗的世界。
25. 消息:音信,信息。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送别友人前往常德时的情景和心境。首先,“秋风原头桐叶飞”描绘了一幅秋天萧瑟的景象,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散,给人以离别之感。接下来,“幽篁翠冷山鬼啼”则通过描绘深山中的冷翠竹林和山鬼的啼叫,展现了友人在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离的不舍之情。
随后,“海图拆补儿女衣”通过对儿童将海图拆补成衣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爱和祝福。同时,“轻衫笑指秦人溪”则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在旅途中能够轻松面对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
接下来的诗句,“秦人得知晋已前,降唐臣宋谁为言”,则是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起伏的感慨。同时,也寓意着诗人期望友人能够在旅途中不断成长,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最后,“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则是对友人在常德的美好生活的想象。诗人希望友人在那里过上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不需要再回到原来的世界。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流露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之常德》是南宋末年诗人萧立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9年,正值宋元交替时期。在这一年,元军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标志着南宋政权的灭亡。
此时,萧立之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早年曾在南宋朝廷担任官职,但在权臣当道、政治腐败的背景下,他对现实感到失望,遂辞官归隐。然而,他的归隐生活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元军的进攻,他的家乡沦陷,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送人之常德》,表达了他对友人远去湖南常德的关切之情。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巨大劫难。元军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政策,如屠杀百姓、焚毁城市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外,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汉人视为下等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萧立之的诗篇自然充满了哀愁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