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鲁太师庙作
墨绶前朝宰,桑郊郑圃东。
丛祠临大道,遗烈凛清风。
顾我才尤薄,与君时不同。
历官无一异,得位亦三公。
屑屑刑名内,区区薄领中。
循良谁复道,贪刻自为功。
哲后方勤治,愚臣合尽忠。
承流奉宽大,宣泽务庞鸿。
此意缘思古,何人为发蒙。
神交傥来鉴,潜愿启其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是前朝的墨绶宰相,位于桑郊的郑圃东边。
那个丛林中的神祠靠近大路,它的遗迹仍让人感到肃然起敬。
我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跟你们相比实在有很大的差距。
我曾在官场任职,但并未做到三公之位。
我在繁琐的刑法名和琐碎的文书里辛勤工作。
那些清廉和善良的名声已经不再被提起,只有贪污和残酷的人才会自我表扬。
当聪明的君主开始勤奋治国的时候,我这个笨拙的大臣更应该尽心尽力地效忠。
我要继承先贤的思想,弘扬宽大之道,尽全力保护人民的福祉。
这种想法来自于我对古人的怀念,但谁能理解并启发我呢?
但愿神灵能了解我的心意,暗中支持我实现理想。
去完善
释义
1. 鲁太师:指古代鲁国的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这里可能指的是孔子庙或纪念孔子的庙宇。
2. 文彦博: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任多职,颇有政绩。
3. 墨绶:古代官员的服饰标识,用丝线串着一块黑石头,象征清廉正直的品质。
4. 宰:古代的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市长级别的地方长官。
5. 郑圃东:指郑国故地的东边,这里可能代指鲁国。
6. 丛祠:在田野间的简陋神庙。
7. 遗烈:指孔子生前的业绩和事迹。
8. 凛清风:指孔子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9. 顾我:对我而言。
10. 才尤薄:才能尤为低下。
11. 与君时不同:与孔子的时代背景不同。
12. 三公:中国古代的三个高级官员,这里泛指高级职位。
13. 屑屑:忙碌的样子。
14. 刑名:刑法和名分,这里指琐碎的政务。
15. 区区:狭小范围,这里指低层次的行政事务。
16. 薄领:公文,这里指繁琐的文件工作。
17. 循良:指贤明的官员和良好的治理。
18. 贪刻:贪婪苛刻,这里指贪污腐败的官员。
19. 方:正在。
20. 勤治:勤奋治国。
21. 愚臣:作者自称,谦辞。
22. 尽忠:尽忠职守。
23. 承流:继承先贤的遗志。
24. 奉宽大:推行宽容的政策。
25. 宣泽:宣扬教化,推广道德。
26. 务庞鸿:努力做到宏伟的事业。
27. 缘思古:因为思念古人。
28. 何人为发蒙:有什么人可以启发我的思想。
29. 神交:与古人的精神交流。
30. 傥来鉴:假如能得到孔子的鉴察。
31. 潜愿:默默期望。
32. 启其衷:开启内心的想法。
去完善
赏析
《过鲁太师庙作》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一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文彦博通过对鲁太师庙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为官生涯的反思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首联“墨绶前朝宰,桑郊郑圃东”,以郑圃东的鲁太师庙开篇,暗示了诗人对前朝忠诚廉洁官员的敬仰之情。颔联“丛祠临大道,遗烈凛清风”,进一步描绘了庙宇的宏伟景象以及鲁太师的遗烈正气。
接下来的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对比自己与鲁太师的成就,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忧虑。“顾我才尤薄,与君时不同。历官无一异,得位亦三公。”虽然诗人身为宰辅之职,但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不足以与鲁太师相提并论。他回顾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表示自己和鲁太师在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在职位上与鲁太师相似,这让他更加感到责任和压力。
随后,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现状的不满和忧虑。“屑屑刑名内,区区薄领中。循良谁复道,贪刻自为功。”他认为现在的官员过于关注繁琐的法律条文和微薄的利益,而忽视了民生大计。他们并没有像鲁太师那样坚守公正廉洁的原则,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采取贪婪刻薄的手段。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表示会尽其所能为国家效力。“哲后方勤治,愚臣合尽忠。承流奉宽大,宣泽务庞鸿。”他希望新即位的皇帝能够勤勉治国,而自己作为臣子也会竭尽忠诚,遵循宽大为怀的治国理念,弘扬仁厚的德政。
最后,诗人通过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反思,表达了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他的心意,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努力。“此意缘思古,何人为发蒙。神交傥来鉴,潜愿启其衷。”他希望自己的这一想法能够得到古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文彦博的《过鲁太师庙作》以其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历史感深入人心。这首古诗是文彦博在拜谒周公庙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古代名臣周公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治理的期许。
在北宋中期,即诗的创作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彦博作为士人精英,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信仰和推崇。他在这首古诗中表达了对周公辅佐成王、建立周朝的丰功伟绩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像周朝一样盛世久长,国泰民安的愿景。
当时,文彦博正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一职,身处高位,积极推动国家政务。然而,面对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外矛盾,文彦博深知自己任重道远。在这首诗中,他以周公为榜样,表达了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呕心沥血的决心与担当。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