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楞严座王
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
木落霜天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到就好像离开看到不是真正的看到,把所有都归还了再也无法归还。
树叶落下,山巅被白霜覆盖,不知有谁真正理解那古老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示:教导、提示。
2. 楞严座王:指楞严经中的佛教教义。
3. 释祖先:这里应该是指释祖(释迦牟尼佛)的祖先。
4. 见犹离见非真见:这是指出家人修行的过程,从见性到离开世俗之见,这不是真正的见性。
5. 八还:佛学术语,指外六尘与内六根相对而产生的八种现象。
6. 木落霜天山骨露:比喻寒冷的冬天到了,树木凋谢,山峦显现出骨架,喻指人生的无常。
7. 老瞿昙:这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公案"见犹离见"为基础,讲述了修行的真谛与悟道的境界。诗人通过"见犹离见"、"八还"和"木落霜天山骨露"等意象,传达了禅宗的哲理思想。同时,诗中的"老瞿昙"暗含了佛陀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领悟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整首诗以深沉的意境和深邃的禅理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在创作此诗时,杜甫的生活较为困顿。他在京城长安求官不成,又因战乱离家流浪。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兴衰。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己任,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宦官权力逐渐增强,朝政日趋混乱。此外,由于边镇将领拥兵自重,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这些内外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的国势更加衰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