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千里之外的荒凉之地已经感到悲哀,在深秋时节更是彷徨不已。放任冰冷的浊酒使人陶醉,但金黄的菊花却因为阳光过盛未能盛开。国内的战事纷飞,无法回乡;昔日的朋友在哪里呢?只有远处的鸿雁才能带来他们的消息。面对时局的变化和事件的感慨都令人无可奈何,更何况夕阳还未落下的时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重阳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2. 荆州:位于湖北省的中南部,历史上曾是楚国都城,也是三国时期重要城市之一。
3. 投荒:指流放或贬谪到边远地区。
4. 高秋:指秋天的时候。
5. 浊醪:指味道较差的酒。
6. 戎马:指战争。
7. 塞鸿:指从边塞飞来的鸿雁,寓意远方的朋友。
8. 楚台:古代楚国境内的名胜古迹。
去完善
赏析
《重阳日荆州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中的悲哀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首联诗人用“万里投荒”和“高秋寓目”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处境,表现出他在异乡孤独无助的心情。颔联通过“浊醪任冷”和“黄菊因暄”的对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无奈的心境。颈联中,诗人表达了对战乱中的故乡和故人的担忧与牵挂,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感。尾联则用“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作结,表达了诗人面对时事的无能为力,只能借酒消愁,感叹时光荏苒。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日荆州作》是唐朝诗人吴融于重阳节在荆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仕途颇为坎坷。而在那个时代,士人阶层非常重视科举功名,认为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吴融在这种背景下,感到生活无望,心情沉重。
然而,重阳节这一天,他来到了荆州,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氛围。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更是群雄逐鹿的舞台。在这里,历史的沧桑感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他感慨万千。
在这首诗歌中,吴融以重阳日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秋日的凄清、萧瑟,以及人生短暂的感慨。他以荆州的古迹为寄托,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这首诗歌既有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唐代文人面临困境时的心境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