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 其一
雨从何来,风作何色。
龙门万仞,曾留宿客。
进退相将,谁遭点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滴从何而来,风中带着什么颜色。
龙门有万仞之高,也曾留下过客。
一同进退,谁能不幸遭遇打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门:这里指黄河流经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之间的大峡谷。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龙门”。
2.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八尺。
3. 曾留宿客:意指龙门所在之处曾有旅人留宿。
4. 进退相将:即指共同进退的伙伴。相将,互相扶持、协同。
5. 谁遭点额:化用唐代卢肇的典故。据《唐摭言·东海孝妇》记载,进士及第前,需通过考试选拔。考官卢肇出题为《生灵膏肓诗》。有一士子欲显示才学,在试卷上答道:“灵如东海孝妇清。”卢肇大怒,把他的额头点了墨,以示教训。因此,“点额”象征科举落第。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提出“雨从何来,风作何色”两个问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思与探究。诗中的“龙门万仞,曾留宿客”寓意龙门之高险,但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有留宿的客人,传达出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最后两句“进退相将,谁遭点额”则是借古代科举考试的故事,表达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讽刺与无奈。整首诗寓情于景,深沉而不失高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人生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释重显创作的古诗,主要描绘了自然景观中的风和雨。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刘禹端公向重显询问云居寺的雨从哪里来,东平县的官员又问风是什么颜色。这首诗正好以自然界的风和雨为主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对于自然的关注也更为敏感。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许多诗人通过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释重显作为一位高僧,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都有其独特之处。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修行和传播佛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他的这首《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 其一》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唐朝这个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非常深入,许多诗人都以自然为题材进行创作。释重显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界风、雨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