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定王台
湘中十七门,层层居中央。
经营自何代,传是汉定王。
穷力致远士,侧身思咸阳。
地褊乃后绝,炎灵久无光。
今非昔所望,林麓深青苍。
歌舞来其上,军营在其旁。
国人记本始,祠典修烝尝。
嘉节近楚俗,羁怀渺湖乡。
野菊岂不采,含英待秋霜。
风骚企高调,登览独成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南中部有十七座城门,层层叠叠坐落在中央。
修建始于哪个朝代?相传是汉朝的定王。
努力奋进的远行者,侧耳倾听咸阳的消息。
地方偏远所以逐渐消失,炎热的灵气早已失去光芒。
如今不再是过去的景象,森林和山麓变得郁郁葱葱。
歌声舞影飘荡在上空,军队营地就在旁边。
当地的人们怀念着起点,按照祭祀的规定庆祝丰收。
佳节临近楚地的习俗,心中挂念着遥远的湖畔乡村。
田野中的菊花怎能不采摘?等待秋天的到来品尝芬芳。
满怀激情追求高洁的格调,登高远眺独自谱写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湘中:指湖南中部地区。
2. 十七门:指定王台周围的山峰。
3. 经营:筹划营建。
4. 何代:哪个朝代。
5. 汉定王:即西汉时期的长沙王刘发,被分封到长沙定王。
6. 穷力致远士:用尽力气去追求远大的目标的人。
7. 侧身思咸阳:侧面表达对长安的向往之情。
8. 地褊:地方狭小。
9. 炎灵:指汉朝的盛世。
10. 林麓:树林山脚。
11. 深青苍:形容树木繁茂。
12. 军营:此处指定王台的军事防御功能。
13. 本始:最初的起源。
14. 祠典:祭祀的仪式。
15. 烝尝:指四季祭祖之礼。
16. 嘉节:佳节。
17. 楚俗:楚地的风俗习惯。
18. 羁怀:旅居在外的愁绪。
19. 渺湖乡:遥望故乡湖光山色。
20. 野菊:野生菊花。
21. 含英:花蕾。
22. 秋霜:秋天的寒气。
23. 风骚:指《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中的高洁情操。
去完善
赏析
《登定王台》赵汝譡的赏析:
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定王台的壮丽景象,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探访和当今景色的描述,传达出对往昔英雄豪杰的敬仰以及对现实生活复杂矛盾的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流露出追求理想境界的执着信念。诗人将个人遭遇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赋予诗歌深刻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艺术风格上,赵汝譡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叠字等修辞技巧,使诗歌呈现出瑰丽多姿的面貌。整首诗在雄壮与幽怨之间徘徊,展现出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定王台》是宋代诗人赵汝譡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诗歌领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赵汝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登定王台》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定王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赵汝譡生活的时代,宋朝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长期的内外战争和社会矛盾,使得民生疾苦日益严重。这些现实问题激发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注,也使他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汝逿通过登临定王台,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而形成了这首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