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牛行
牢牛得肉那忍吃,匪论阳报谈阴德。
忆牛初生成犊时,随母耕田眼先识。
茧栗渐长初胜犁,脱轭项间染能赤。
一行错误随后鞭,习得犁行如界直。
耕来耕去禾稻成,得闲放食行田塍。
稻秫掠嘴不敢食,自啮枯草甘如饧。
马终蒙帷犬蒙盖,牛岂无功遭横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硕的耕牛怎么能忍受被屠宰的命运,别说报答生养之恩,连功德都不能积累。
回想起它们刚刚出生的时候,紧随着母牛,在田间劳作,眼中充满着认知。
慢慢长大后,能够胜任耕作的重任,皮肤都被犁头磨破。耕作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挨打,经过无数次的鞭笞和鞭策,终于学会了耕田的正确方式。
经过辛勤耕耘,最终庄稼丰收,牛儿们在闲暇之余可以漫步在田间。面对稻穗,它们并不敢吃,只是啃食枯草,好像滋味不错。
马匹老了会被毛毯覆盖,狗儿老了会得到关爱,但牛儿付出这么多辛劳,难道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吗?
去完善
释义
1. 牢牛:指被豢养的耕牛。
2. 匪论:不谈论;阳报:好的报应;阴德:看不见的功德。
3. 初生:指牛犊出生的时候。
4. 随母:跟随母牛。
5. 茧栗:指牛犊初生时的毛色。
6. 初胜犁:刚开始能够拉动犁头。
7. 脱轭:脱离轭头,表示不再需要牛来耕作。
8. 一行错误:耕作中出现一次失误。
9. 如界直:形容耕作的田垄笔直。
10. 禾稻:水稻的一种,这里代指稻田。
11. 得闲:有闲暇时间。
12. 放食:让牛吃草。
13. 田塍:田间的小路。
14. 稻秫:稻谷。
15. 马终蒙帷:意指马匹也有受到照顾的时候。
16. 狗蒙盖:意指狗也有受到照顾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牛的咏物诗,通过描绘牛的劳作和处境,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诗人以牛的视角,描述了它们从出生、成长到被驱使耕作的过程,以及它们在农耕生活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痛苦。
诗歌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牛的勤劳和善良。牛在田间辛勤耕作,即使受到伤害也不计较,而是默默地忍受着痛苦。诗人通过对牛的描绘,表达了对其精神的赞美和对农民的同情。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牛命运的感慨。尽管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们的命运却并不如意。当耕作结束后,它们只能得到短暂的休息,却依然不能摆脱被屠宰的命运。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牛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种深沉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悯牛行》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牛的描述,间接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艰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许及之的背景。他是南宋时期的文人,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尚书吏部郎中等职务。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并不太出名。他的诗歌主要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其次,我们要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内外矛盾。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农民的生活状况普遍较差,他们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这使得许多农民陷入了贫困的境地,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许及之在担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苦生活。他深感同情,于是创作了这首《悯牛行》。在这首诗中,他以牛为切入点,通过对牛的辛勤劳动和遭受的痛苦,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问题。
总的来说,《悯牛行》是许及之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