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篷
幻得江天小,阴晴便合宜。
未将红蓼种,先报白鸥知。
贴水云千点,闚簷月半规。
归僧敲竹户,只作扣舷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短暂享受江景的宁谧,天气变换也自有一番宜人的韵律。
还未播种红色的水蓼,却已经告知了白色鸥鸟讯息。
云朵贴近水面悠悠流动,映照着半圆的月亮透过屋檐偷窥人间。
归来采风的僧人敲打着竹林小径,让人恍若以为是叩击船舷的声响。
去完善
释义
1. 舣篷:系舟靠岸。
2. 江天:江边的水天相接处。
3. 小:狭小、狭窄。
4. 阴晴:指天气的变化。
5. 合宜:合适、适宜。
6. 红蓼:一种水生植物,其花呈红色。
7. 白鸥:白色的海鸥。
8. 贴水云:靠近水面的云朵。
9. 窥簷月:透过屋檐看到月亮。
10. 归僧:回家的僧人。
11. 扣舷:拍打船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手法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首联“幻得江天小,阴晴便合宜”,展现了江天的美丽景象,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都显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如幻如梦的感觉。颔联“未将红蓼种,先报白鸥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未种植红蓼,就已经被白鸥知晓,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颈联“贴水云千点,闚簷月半规”,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波光粼粼和屋檐下月色的柔美,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心境。尾联“归僧敲竹户,只作扣舷疑”,则以归来的僧人敲击竹门的声音作为背景,烘托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舣篷》是宋代诗人释居简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当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以诗文为武器,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舣篷》时,释居简已是晚年时期,人生经历丰富。他自幼博学多才,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登第。后来,他在禅学上有所成就,成为了一名高僧。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外患严重,文人墨客多寄情山水,以避世之心追寻精神家园。释居简在这首诗中以“篷”寓指漂泊不定的人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民间艺术繁荣,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释居简作为一位僧人,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之情。在他的笔下,乡村生活、渔民劳作等场景都栩栩如生,展现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繁华景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