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寺居清晨

标题包含
寺居清晨
高枕对晓月,衣巾清且凉。露华朝未晞,滴沥含虚光。 隔竹闻汲井,开扉见焚香。幽心感衰病,结念依法王。 青冥早云飞,杳霭空鸟翔。此情皆有释,悠然知所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脑袋在早晨的月光下好好休息,衣着和毛巾都显得清爽凉爽。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透,晶莹剔透地闪烁着光辉。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打水的声音,打开门就看到了正在燃烧的香火。寂静的内心感到疲倦,于是向佛祖祈求庇佑。 天空中的云朵早早地飘散,远方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所有的忧虑都可以得到宽慰,我内心坦然,自然忘怀了烦恼。
去完善
释义
【寺居清晨】:刘复诗名。 【高枕】:头靠高枕头睡觉。 【晓月】:拂晓时的月亮。 【衣巾】:指身上的衣物。 【清且凉】:清新凉爽。 【露华】:露水。 【朝未晞】:早晨还未被晒干。 【滴沥】:水滴声。 【虚光】:微弱的光线。 【隔竹】:隔着竹子。 【闻汲井】:听到汲取井水的声音。 【开扉】:打开门。 【见焚香】:看到在烧香。 【幽心】:清静的心志。 【感衰病】:感到衰弱与疾病。 【结念】:凝聚思绪。 【法王】:佛教用语,对佛的尊称。 【青冥】:青天,天空。 【早云飞】:早上的云朵飘散。 【杳霭】:遥远而朦胧。 【空鸟翔】:空中的鸟儿飞翔。 【此情】:这种情境。 【皆有释】:都能得到释怀。 【悠然】:闲适的样子。 【知所忘】:知道自己可以忘却什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寺庙清晨生活的情景和心境。首联写诗人舒适地躺在床上面对着明亮的月亮,衣服和头巾都显得清凉宜人。颔联描绘了早晨的露水还没有完全消失,晶莹剔透,阳光照射在上面反射出微弱的光芒。颈联则写出了诗人隔着竹子就能听到水井的声音,打开门就能闻到燃烧的熏香,展现了寺庙宁静的氛围。 尾联则表达了自己因为身体衰弱而心情沉重,所以需要靠佛法来化解心中的郁结。之后两句写出天空中的早云飘散,鸟儿在远处飞翔,这种情景让诗人感到心情舒畅,忘记了烦恼。整首诗以清晨的景象为主线,展现了寺庙生活给人的宁静与安慰,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寺居清晨》是唐朝诗人刘复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唐朝的国力仍处于鼎盛时期。在这首诗中,刘复描绘了在寺庙居住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刘复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相对平静,他曾在京城为官,后因厌恶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这期间,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切磋诗艺,交流人生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刘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崇尚隐逸之风,许多人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寻求心灵的慰藉。这种时代背景为刘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