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象耳寺
二十年前会忆游,彭亡渡口泊孤舟。
一程林下登山路,百尺谿边汲水楼。
磬韵似烟和烛袅,松声如雨入窗流。
别来往事都成梦,谁寄篇章问惠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20年前的回忆如同遨游,我曾停泊在孤独的彭亡渡口。
经历过一段森林中的登山之旅,在百尺的溪流旁有一座汲水之楼。
那磬声如烟雾缭绕,烛光摇曳;松涛之声如细雨洒入窗棂。
离别之后的往事都已成为梦幻,谁能寄出文章询问昔日的好友呢?
去完善
释义
1. 彭亡:即彭浪矶,长江沿岸的一处险要渡口。
2. 磬韵:指敲击磬时发出的和谐声音。
3. 惠休:南朝诗人鲍照的字,此处借指诗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题象耳寺”,是诗人对过去游览象耳寺的回忆。首句点明过去的时间——二十年前,通过彭亡渡口的孤舟表现出当年游玩时的孤寂情境。第二联写山林中曲折的山路,溪边的高楼,描绘出象耳寺的环境特点。三四联通过描述磬声、松声等与象耳寺的氛围相呼应,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体来看,全诗结构严谨,画面生动,充满了诗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象耳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田锡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84年左右,正值北宋王朝的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田锡正处于其人生的鼎盛时期。他于宋太宗年间担任右谏议大夫,期间曾多次上疏言事,议论时政,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能和担当精神。然而,由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田锡也招致了一些权贵的嫉恨。在宋太宗至道年间,田锡被迫辞去官职,退居林下,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这个时期,田锡虽然远离了官场纷争,但他仍然关心国家的兴衰治乱。他在《寄题象耳寺》中表达了对于佛教禅宗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展现了作为一位士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寄题象耳寺》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初期,田锡在经历了官场风波后,开始转向隐居生活。在这首诗歌中,他通过对象耳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信仰追求和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