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年来惯行役,楚尾又吴头。
餐霞吸露,何事佳处辄迟留。
云听渔舟夜唱,花落牧童横笛,占尽五湖秋。
胡床兴不浅,人在庾公楼。
绣帘卷,曲阑暝,翠鬟愁。
森罗万象,与渠诗里一时收。
天设四桥风月,地会三州山水,邀我伴沙鸥。
明朝起归梦,一枕过苹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年来习惯出行奔走,跨越楚国和吴国的地域。
在享用美好景致时,为何总是逗留不前呢?
夜晚在云中听取渔舟唱歌,牧童吹奏横笛,花瓣飘零,已领略了五湖的美丽秋天。
躺在椅子上兴致不减,此刻人就在庾公楼。
卷起绣花帘子,曲栏静寂无光,翠色萦绕的头发显得忧愁。
周围的事物都生动活泼,都在我的诗歌之中一一展现。
天然形成的风月四桥,汇聚了各地山水的三州之地,邀请我与沙鸥为伴。
明日一早就要回归梦境,那一枕头已过平湖之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
2. 葛郯:南宋著名文人。
3. 楚尾又吴头:形容行程广泛,此处指作者游历了荆楚之地到吴越之境。
4. 餐霞吸露:借指品性高洁。
5. 云听渔舟夜唱,花落牧童横笛:描绘夜色中湖光山色的美景。
6. 五湖:古代江南的五大湖泊,此处泛指江南水乡。
7. 胡床:交椅或躺椅。
8. 庾公楼:东晋时期的著名楼阁,位于今江苏南京附近。
9. 森罗万象:比喻纷繁复杂的事物。
10. 渠:他,此处代指诗人。
11. 四桥:指江苏扬州的四座著名桥梁。
12. 三州:此处指江浙地区的苏、浙、闽三省。
13. 沙鸥:即江鸥,生活在江边沙滩上的鸥鸟。
14. 明朝起归梦,一枕过苹洲: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水调歌头·年来惯行役》是南宋词人葛郯的一首表达山水之美的佳作。该词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陶醉之情。诗人以自己多年来在各地游历的视角,选取了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事活动进行描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风景如画的词汇,勾勒出一幅生动且富有诗意的水墨画。通过对比分析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均以其独特的情感语言、视角以及表现手法展现各自的山水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南宋诗人葛郯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
在这期间,葛郯因才华出众而得到朝廷的赏识,曾任郡守等职。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时常感到怀才不遇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疆域逐渐缩小,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葛郯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水调歌头》中,葛郯以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象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同时也传达出自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