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群山和繁茂的树木在秋天的阳光中闪烁。沿着曲折的小径,感觉似乎没有地方可以走,突然看到一户人家坐落在弯曲的河边,竹篱笆和茅草房,还有酒旗在沙滩上飘扬,形成了一个乡村市场。
我心中感到悲伤,生怕思乡的愁绪涌上心头。远方的凤楼依然遥不可及,回头望去,只有徒劳地凝视。今晚在哪个孤独的旅馆里,一只远征的大雁,半窗残月,都只会让离别的人流泪。

去完善
释义
1. 碧山:青山的别称。这里指绿水青山。
2. 锦树:鲜艳美丽的树木。这里指繁茂的树林。
3. 明秋霁:秋天的晴朗天气。
4. 陡:突然出现的意思。
5. 疑无地:让人怀疑是否还有地方存在。
6. 忽有人家临曲水:突然出现一户人家靠着弯弯曲曲的小溪。
7. 竹篱茅舍:用竹子做的篱笆和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形容乡村简陋的生活条件。
8. 酒旗沙岸:岸边挂着酒旗招揽客人。
9. 一簇成村市:一个村庄的市场景象。
10. 凄凉只恐乡心起:担心在外生活的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11. 凤楼远:描述自己远离繁华的地方。
12. 回头谩凝睇:回头看向远方,久久注视。
13. 今宵:今天的晚上。
14. 孤馆:孤独的旅馆。
15. 征雁:远行的大雁,寓意远离家乡。
16. 残月:即将落下的月亮。
17. 总是离人泪:表达了离别之人的哀伤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青玉案》以碧山锦树开篇,描绘出一幅明亮的秋日景色。山路迂回,仿佛无路可走,却忽然出现了一户人家,临近曲水。这里有竹林,茅草小屋,酒旗在沙岸飘扬,形成了一个乡村市集的景象。“凄凉只恐乡心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担忧,担心离家在外的心会被勾起。然而,身处遥远凤楼的他,即使回头张望也无法看到家乡。而今宵孤馆里,只能听到一只孤零零的大雁的鸣叫,透过半窗看到的是残缺的月亮,这一切都是离别的泪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为宋代词人曹组所创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59年左右,正值宋朝南渡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在创作此词时,曹组刚结束一段军事生涯,因仕途不顺而重返文人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曹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使他充满感慨。他看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繁荣景象,同时也意识到民间疾苦和国家危机。于是,他把这种情怀寄托在词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强盛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