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不再得示同学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
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
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
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
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
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
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
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
斯人已云没,简编有遗芳。
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
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
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
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
出入方寸间,雕镌事辞章。
学成欲何用,奔趋利名场。
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
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
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彊。
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
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
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
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
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不可复得,如同流水注入东海。昔日黄衣童子,如今忽然已白发苍苍。愿我们珍惜求学的光阴,抓紧青春的年华。事业学问需要及时努力,谨记在心。
人生路上要谨慎前行,时刻警惕误入歧途。人生道路千万条,舜帝和盗跖之间其实并无太大差别。荣华富贵如同浮云,过分追求并非好事。贫穷不是羞耻,盲目追求只会害了自己。珍惜清苦的生活,喝一口水也很甜。任何遭遇都是偶然,关键在于内心的坚持。
前人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还在书中留存。学习要以颜回为榜样,坚持不懈。就像要去远方,不要轻易放弃。前方的路还远,不要觉得辛苦和漫长。
学者们在文字中游走,多数却只关心名利。研究学问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要提醒你,趁年轻自强奋发,学问的价值在于探求真知。别怕攀登困难,世界奥秘等你来发现。未来的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世事无常。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本身,放下执着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连鸡犬都能寻找真理,人若自暴自弃就实在可悲了。希望你能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别认为我的话太过分了。
去完善
释义
1. 此日不再得:指时间一去不复返,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2. 颓波注扶桑:形容时光流逝如同水流入海,不可逆转。颓波,指水流缓慢;扶桑,古代传说中的东方日出之地。
3. 跹跹黄小群:指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跹跹,行走的样子;黄小群,指黄帝、孔子的学生群体。
4. 术业贵及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抓住青春的宝贵时机去学习。
5. 戒哉畏迷方:告诫同学们要谨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避免误入歧途。迷方,迷失方向。
6. 舜跖善利间:指出舜禹这样的圣贤和盗跖这样的恶人之间,其实只有毫厘之差。比喻道德品质的败坏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7. 逐物乃自戕:指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反而会伤害自己。
8. 胼胝奏艰食:表示勤劳刻苦的人即使生活艰难也能得到快乐。胼胝,手脚上的茧子,喻指勤劳;艰食,艰苦的生活。
9. 末流学多岐:指末流学者学习时过于注重形式,导致学问出现许多分支。
10. 挟策博塞游:指一些人只懂得追逐名利,就像赌博一样。挟策,拿着竹简;博塞游,指赌博游戏。
11. 鸡犬犹知寻:连鸡犬都知道寻找食物,人却容易放弃自己的志向,实在令人惋惜。
12. 欲为君子儒:想要成为品德高尚的读书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目中的“示同学”是表示教师向同学展示教学内容的意思。诗人通过讲述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生哲学,告诫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要误入歧途。诗人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作为指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方向。
诗歌首联就指出时光的流逝是自然的规律,如同流水注入海洋般无可阻挡。接着以黄莺鸟的羽毛颜色变化提醒学生时间飞逝,容颜易老,要抓住青春年华努力学习。接下来的诗句更是表达了诗人的期许和勉励:希望学生们能够珍视并把握这美好的时光,学业贵在及时,激励他们在青年时期努力奋斗。
诗人又以舜、跖两个历史人物为例,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警示学生要分辨善恶,选择正确的道路,不可迷失方向。然后诗人认为富贵荣华如浮云,不应过分追求,而应坚守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他还通过比喻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表示那些将心思放在词章雕琢上的人终将一无所获,而那些奔赴名利场的人则如同迷失的羊群一样可怜。他认为同学们应该珍惜青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困苦。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而非追逐名利。
结尾部分,诗人再次表达对同学们的期望,希望他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和懈怠而感到羞愧,而要奋发向前,努力提升自己。同时诗人也告诫他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有自信和恒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学问的热忱,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此日不再得示同学》是北宋著名学者、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是在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科举制度的全盛期,文人墨客以诗赋为尚,杨时作为当时的著名学者,自然深受这种氛围的影响。
在杨时的时代,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生活仍然充满艰辛。杨时在求学过程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追求真理。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杨时对同学情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