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季常赴大学正
驱车出西城,眷言与君违。
北顾临康衢,问子将焉之。
赤骥度渥洼,终当饮瑶池。
成都九轨道,一跃不可追。
浮尘暗荆棘,捷径行多迷。
长风战秋林,零露沾人衣。
青松不改柯,期子清霜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车离开西边的城市,感叹要和你分离。
回头看看宽阔的道路,问你将会去哪里。
千里马飞跃过沼泽地,最终会抵达瑶池。
成都的九个路口,瞬间消逝无法追寻。
尘世飘渺如荆棘丛,快捷方式上行走容易迷路。
秋风中回荡着风声,清晨的露水滴落在衣服上。
青松依然保持着枝条,期待你在严寒的霜雪中保持坚韧。
去完善
释义
《送郑季常赴大学正》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杨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驱车出西城:本句中“驱车”指的是驾驶车马,“西城”指城市的西边区域。
2. 眷言与君违:本句中“眷言”表示深切思念,“君”是指诗人要送别的友人郑季常。
3. 北顾临康衢:本句中“北顾”是向北张望,“康衢”即宽阔的道路,此处借指都城。
4. 问子将焉之:本句中“问子”是询问朋友的意思,“将焉之”为去何处。
5. 赤骥度渥洼:本句中“赤骥”指的是红色的骏马,“渥洼”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神马产驹的地方。
6. 终当饮瑶池:本句中“终当”表示最后会,“瑶池”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仙人的居所。
7. 成都九轨道:本句中“成都”为唐朝时期的京城长安,“九轨道”指京城的九条主要道路。
8. 一跃不可追:本句中“一跃”形容快速行进,“不可追”表示难以跟上。
9. 浮尘暗荆棘:本句中“浮尘”指飘忽不定的尘世,“荆棘”比喻险恶的环境。
10. 捷径行多迷:本句中“捷径”指取巧的近路,“行多迷”意为容易迷失方向。
11. 长风战秋林:本句中“长风”指大风,“战秋林”指秋风横扫树林的景象。
12. 零露沾人衣:本句中“零露”指分散的露水,“沾人衣”指露水打湿人们的衣物。
13. 青松不改柯:本句中“青松”指的是四季常青的松树,“改柯”指改变枝干。
14. 期子清霜时:本句中“期子”是期望你的意思,“清霜时”指寒霜降临的季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和寄寓美好祝愿的送别诗。诗人杨时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绘,通过对话式的表达手法,表达了与友人郑季常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期许。
诗的开篇“驱车出西城,眷言与君违”描述了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接着“北顾临康衢,问子将焉之”以设问的方式,询问友人未来的去向,展现了诗人关切之情。接下来的“赤骥度渥洼,终当饮瑶池。成都九轨道,一跃不可追”中,诗人用“赤骥”和“瑶池”两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意象来形容友人的才学和能力,寄予了对他未来成功的期待。同时,“成都九轨道,一跃不可追”则表达了对友情和离别的感慨,寓意着诗人自己无法跟随友人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浮尘暗荆棘,捷径行多迷。长风战秋林,零露沾人衣。青松不改柯,期子清霜时”四句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传达了别离的伤感以及对友人的期许。他告诫友人世间道路曲折,需小心应对,并相信友人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去,保持青松般的高洁品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季常赴大学正》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00年前后,正值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知识分子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先生,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等职,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在北宋末年,杨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振兴而努力。
在同一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腐败严重。王安石变法虽然试图改变现状,但由于执行不力,导致民间疾苦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时等士人积极寻求改革之道,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
诗中,杨时勉励郑季常赴任大学正,希望他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培养人才。这首诗表达了杨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反映了他在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