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 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里的人为了生存,只能用一斗米去换取一床被褥,彼此之间不再计较物品的价值是否对等,只求能够活下去。
去完善
释义
衾裯:被褥;相许:互相交换;两相直:双方价值相当。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秋雨为切入点,通过描绘风雨肆虐下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状,深刻反映了战乱之后百姓生活的困苦。开篇两句“阑风长雨”点明环境恶劣,“四海八荒同一云”则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天下,暗示灾害波及范围之广。接下来,“去马来牛不复辨”进一步渲染了风雨迷蒙的氛围,而“浊泾清渭何当分”借用典故,隐喻世道混乱,善恶难辨。
下半部分转入具体描写,从农田到城市,展现了底层民众的悲惨处境。“禾头生耳黍穗黑”写出了农作物因灾受损的惨状,而“农夫田妇无消息”则让人联想到他们的生死未卜。最后两句“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揭示了物资匮乏导致交易失衡的现象,表现出人们在极端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情感深沉且震撼人心。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博大的胸怀,将个人忧思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他作为“诗圣”的崇高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秋天,此时杜甫已步入晚年,漂泊西南。这一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济凋敝,民生艰难。秋雨连绵不绝,庄稼受灾,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目睹民间疾苦,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遂写下《秋雨叹三首》,此为第二首。诗人以沉郁的笔触描绘了秋雨成灾、城乡贫富悬殊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