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家宝
普庵家宝,不著寻讨。
迷时不见,在处烦恼。
悟时无相,如日杲杲。
取舍不得,自然恰好。
谁生谁病,谁死谁老。
达人无证,凡夫颠倒。
日西道晚,日东道早。
有睛无眼,撞头磕脑。
扶篱摸壁,弃金抱草。
机关木人,弄口叫好。
线牵则动,索断则倒。
撒放闲处,如第烂藁。
本自无形,被他作造。
五彩妆来,安名立号。
只欲瞒他,何曾自保。
打闹过日,全无倚靠。
问他贵姓,口中便道。
草木李张,适来方到。
有甚急事,特来干冒。
衣食不足,莫怪聒燥。
人口不安,田园旱涝。
赚埋公祖,移坟修造。
被术人算,年月不好。
朝山拜狱,何处不到。
未尝感应,至今罗噪。
又逢卦师,胡言乱道。
速迁公祖,更改门灶。
丝蚕天旺,官禄便到。
但信八卦,阴阳最好。
公卿宰相,都是我振。
酌发稍轻,摇头摆脑。
赠他丰厚,连声道好。
因此贫穷,日夕烦恼。
雪上加霜,苦寒难保。
耳裹忽闻,普庵得道。
捻土为香,直须亲到。
行来不觉,钟声浩浩。
自心火急,无人通报。
行童不管,维那高傲。
息心定意,低声苦告。
不久之间,果见一老。
一条拄杖,披一布袄。
竖个指头,教我速道。
鼻孔辽天,眼睛潦倒。
更不说钱,也不爱宝。
不得妄想,不得作造。
但识得心,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普庵法师的家宝教导我们,要把握当下的机缘,领悟生命的真谛。在迷茫时,我们可能会陷入烦恼和困扰;而在领悟生命的无相本质时,我们将如太阳般光辉灿烂。我们在取舍之间找到自然的平衡,认识到生死、病痛皆为众生的普遍经历。智慧和通达的人不受外在纷扰的影响,而凡夫俗子则在世事中挣扎。我们要珍视当下的时光,珍惜眼前的缘分,不被外在假象迷惑。通过禅修和内观,我们可以舍弃执着,达到内心的宁静。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坚守信念,相信生命的价值。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都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从中得到智慧的启示。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普庵家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领悟“普庵”之道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境界和感悟。诗中的“普庵家宝”指的是禅宗顿悟法门,即通过参禅、打坐等方式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对世界本质的领悟。诗人通过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佛性的普遍性。
诗中提到的“迷时不见,在处烦恼”表达了人们在困惑和迷茫时,往往会被各种烦恼困扰,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当我们达到“悟时无相,如日杲杲”的境界时,便能像太阳一样照亮黑暗,看清事物的本质。
诗中还提到“取舍不得,自然恰好”,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取舍,顺其自然,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而“谁生谁病,谁死谁老”则是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让人明白生死轮回是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
此外,诗中还有对世俗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如“有睛无眼,撞头磕脑”、“扶篱摸壁,弃金抱草”等句,表达了对那些盲目追求名利、忘记自我的人们的嘲笑。而“机关木人,弄口叫好”则是对那些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阴暗的人的揭露。
最后,诗人通过对“普庵家宝”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坚定信仰和对世界的豁达态度。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领悟到“普庵”之道,便能与佛同在,摆脱烦恼,实现人生的圆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庵家宝》是南宋末年著名诗僧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9年,正值南宋末年,时局动荡,战火连天。
释印肃出生于南宋末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对佛学有深厚的造诣。他在少年时期就出家为僧,后因才华横溢,被任命为临济宗的第五十四代传人。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释印肃以其卓越的诗才和佛学的修养,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诗僧。
在释印肃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蒙古入侵的严重危机之中。战争的残酷、民生的艰难,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抗金、抗元的斗争中。释印肃虽然身为僧人,但他胸怀家国,关心民生疾苦,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首《普庵家宝》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