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后出师表

标题包含
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臣子唯有全力以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为止。至于未来事业的成功与否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则不是我现在能够预见得到的了。
去完善
释义
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麾下的著名将领,在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所杀。
去完善
赏析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忠贞不渝的精神面貌及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开篇即点明主题——“汉、贼不两立”,强调了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姿态去争取胜利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具体回顾,进一步论证了当前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及紧迫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多次提到“未解”之处,实际上是在巧妙地反驳那些反对北伐的意见,同时展现出作者面对复杂局面时冷静客观的态度。最后以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收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更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名言佳句之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势渐成,蜀汉政权偏安一隅。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先帝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欲再次北伐。然朝中多有异议,认为国力疲敝不宜轻举。此时,诸葛亮已过知天命之年,他深知以弱伐强之险,更深知坐守待亡之危。在内外交困之际,他写下这篇《后出师表》,既是向后主刘禅陈情,也是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文中历数曹操用兵之失,剖析当下局势之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臣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