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寺
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
龙带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
楼台屹屹天宫近,钟磬疏疏俗界闻。
游客不嫌车骑远,岩扃无计长苔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驱走毒蛇的人开启佛门,已逝的高僧留有安息之墓。
三条神龙带着雨水归来在三峡,鸟儿衔着花儿飞出五峰的云端。
庙宇的楼阁巍峨仿佛接近天宫,钟声和磬声徐徐传来让凡尘也能听闻。
游客们不会嫌弃路途遥远,只是山门幽静无处可除青苔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栖贤寺》是宋代诗人陈舜俞的作品,该诗描述了栖贤寺的自然风光与佛家氛围。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辟蛇行:指以开辟道路的精神行事。辟,开辟;蛇,喻阻碍前进的事物。
2. 开寺:即建立寺庙。
3. 拭眼:擦亮眼睛,表示对事物的关注。
4. 高僧:指德高望重的僧人。
5. 龙带雨: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6. 三峡:此处可能指作者所在的长江三峡地区。
7. 五峰:可能是指当地著名的五座山峰。
8. 鸟衔花:描绘鸟儿在山间采花的情景。
9. 钟磬:佛教乐器,用于报时或祈福。
10. 疏疏:稀疏的声音。
11. 俗界:尘世。
12. 岩扃:山门。
13. 无计:无法阻止。
14. 长苔纹:指青苔生长。
去完善
赏析
《栖贤寺》是一首描绘佛门胜地的诗作,诗人陈舜俞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禅意画卷。诗歌的首联“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寺院的历史和背景。“辟蛇行者”是指古印度的舍卫城外的一群高僧,他们不畏艰难险恶,勇于开创佛门事业,用以比喻栖贤寺的创建者。而“拭眼高僧”则指那些为佛教事业付出艰辛努力的高僧,这里以坟冢喻示着他们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颔联“龙带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诗人运用神话传说赋予自然景观以神秘的色彩。“龙带雨”象征着丰富的水源,暗示着寺庙所在地区的地理优势;“鸟衔花”则展现了山间花鸟之趣,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颈联“楼台屹屹天宫近,钟磬疏疏俗界闻”,通过对寺庙建筑及钟声的描述,表现了宗教的神秘感和与世隔绝的意境。寺庙高耸的楼台仿佛让人感受到天宫的壮丽景象,而稀疏的钟声又提醒人们仍然身处世俗世界。
尾联“游客不嫌车骑远,岩扃无计长苔纹”,抒发了人们对佛门的向往之情。即使路途遥远,游客们依然愿意前来参拜;而寺庙中的石碑却因年久而布满青苔,显现了历史的沧桑。
整首诗以沉稳的笔触、凝练的用词,生动地展示出栖贤寺的壮观景象和历史底蕴,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于佛法及其传承的敬意与赞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栖贤寺》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陈舜俞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80年至105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北宋初年,国家逐渐从战乱走向安定,文化艺术开始繁荣发展。
在这期间,陈舜俞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任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等要职,后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对现实的关切。在他的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北宋初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政治上,北宋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等,这些都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济上,北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上,北宋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散文、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综上所述,《栖贤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经历了战乱后逐渐走向安定的时代,诗人陈舜俞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