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时事者,为赘其卷端 其四
人间成败论英雄,野史荒唐恐未公。古柳斜阳围坐听,一时谈笑付盲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通过成功与失败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英雄,但或许这种观念并不公正。而野史中的故事荒诞不经,恐怕也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我们不如在夕阳西下之时,坐在古老的柳树下,聆听那些趣闻轶事,暂时抛开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一起欢笑畅谈,将一切都交给那位讲故事的盲人老者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人间成败论英雄:通过人们的成功与失败来评价他们的英雄本色。
2. 野史:指民间记载的历史故事。
3. 荒唐:荒诞不经的故事或行为。
4. 未公:即“不公平”的意思。
5. 盲翁:指眼瞎的老者,比喻对事物无知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世间成王败寇的看法以及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的思考。“人间成败论英雄”是说世人常以成功与否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英雄,但却忽略了他们在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野史荒唐恐未公”则质疑了那些看似真实的野史是否真的反映了事实。诗人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是一种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应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此,在“古柳斜阳围坐听”的宁静环境中,选择与懂得聆听的人们一起探讨历史,对那些误解和偏见一笑置之,将其交给盲人乐师弹奏出千古传颂的故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书时事者,为赘其卷端 其四》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作的。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此时,丘逢甲任台湾团练大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愤慨。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历任知县等职,但始终关注国家时事。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积极筹组义军,参与抵抗日军侵略的战斗。
当时,清政府内部腐朽,政治腐败,民众疾苦,外患日亟。丘逢甲在诗中描绘了这种社会现实,并呼吁人们关注国家兴亡,共同抵御外侮。这首诗体现了丘逢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