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野农谣

标题包含
野农谣
去年阳春二月中,守令出郊亲劝农。 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 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 上堂对妻子,炊多籴少饥。 号啾下堂见官吏,税多输少喧征求。 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 内煎外迫两无计,更以饥躯受笞箠。 古来丘垅几多人,此日孱生岂难弃。 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 我勤自钟惰自釜,何用官司劝我氓。 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 但愿官民通有无,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 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的春天在二月里,县令亲自到郊外去鼓励农民们春耕。 有一片红色的云彩簇拥着他的马队归来,乡村里的墙壁上都张贴着劝农的通告,就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 那些通告上的字连绵不断,就像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农民们难以阅读。他们只听说那一年秋天,因为颗粒无收,生活困苦。 农户们在屋子里向妻子儿女诉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炊烟稀少而粮食购买不足。在下堂时,见到的是官吏们的喧嚣声,征税太多,而缴纳不足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当呼唤官员来看田地,官员却只看锅子,转头离去。内外逼迫之下毫无办法,只好忍受饥饿与鞭挞。自古以来,埋藏在丘陇中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如今,这些瘦弱的身躯怎么能轻易舍弃? 今年的春天又在二月,又一次看到了劝农的通告。我自己勤奋努力,不要别人督促。农民们也无需劝勉,因为这些公告也无需再次陈述。 我只希望官员和民众互通有无,不要让征收赋税的差役急匆匆地敲门大呼小叫。有人会说,州里的官员一整年三百六十天都在挂念我们农民的生计,只有这一天(劝农日)最为关切。
去完善
释义
1. 守令:古代地方官员的称呼。 2. 出郊:到郊外去。 3. 劝农:古代政府在春耕时的一种劝勉农业的活动。 4. 红云:这里指守令队伍的盛大规模。 5. 镂榜:刻有文字的木板。 6. 蛇蚓字:形容字体弯曲如蛇蚯蚓般。 7. 上堂:上楼。 8. 对妻子:告诉妻子。 9. 炊多籴少饥:做饭要用的粮食多,买回来的粮食少,所以感到饥饿。 10. 号啾:悲鸣的声音。 11. 下堂:下楼。 12. 见官吏:见到政府的税务人员。 13. 税多输少:税负太重而实际收成太少。 14. 喧征求:税务人员在征收税收时的喧闹声音。 15. 呼官视田吏视釜:呼唤官员来看田地,让官员来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 16. 釜:古代的炊具。 17. 掉头不顾:置之不理。 18. 内煎外迫:内外压力逼人的意思。 19. 笞箠:用鞭子抽打。 20. 丘垅:墓地,这里指死去的农民。 21. 此日孱生:指现在的穷苦农民。 22. 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别让收税的人在门口大声喧哗。 23. 或言:据说。 24. 州家:地方政府。 25. 念及我农惟此日:想到我们农民只有这一天好日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农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社会现象。开篇描述了春天时政府官员劝农的情景,但现实却是秋天颗粒无收,农民在饥饿中挣扎,还要应付繁重的税收和无理的官吏。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政府官员与农民的期望,希望两者能够相互理解、合作,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农谣》是元代诗人利登的一首描绘农民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农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利登深感民生之艰,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 利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然而家道中落,使他早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一生都在奔波劳碌,为生活而忙碌,这也使他对农民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元末的社会环境下,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既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又要忍受官僚的剥削和压迫。这使得农民们无法安心务农,他们的生活愈发困苦。 目睹这一切,诗人利登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首《野农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苦难,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