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芳丛列翠幰,新苞吐香麝。
满地方争妍,何花肯相下。
牡丹持晚节,群芳甘共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花簇拥点缀着绿色的车帘,花苞初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到处都是争相斗艳的花朵,哪一种花愿意甘拜下风呢?
牡丹坚守着自己的晚节,其他花儿也只能与她共同绽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芳丛:指的是美丽的花丛。
2. 列翠幰:翠幰是古代妇女出行时用于遮蔽的丝织帘幕。列翠幰意指排列整齐的翠幰。
3. 新苞:新绽放的花朵。
4. 吐香麝:形容花朵散发出如同麝香般的香气。
5. 满地方争妍:意为所有地方都在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6. 何花肯相下:意为没有哪种花愿意屈居人下。
7. 牡丹持晚节:表示牡丹在百花凋谢后才盛开,寓意坚守到最后。
8. 群芳:此处指其他各种花卉。
9. 甘共亚:甘愿共同处于次要地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牡丹》诗以翠幰和香麝比喻牡丹花的优美姿态和馥郁芬芳。诗人通过描绘满地的花卉争相斗艳的场景,表达了牡丹花在这其中依然独占鳌头的气度。诗句中的“满地方争艳,何花肯相下”充满了豪放之气,突显了牡丹花的孤高和傲骨。而“牡丹持晚节,群芳甘共亚”则形象地刻画了牡丹花在百花之中的地位,宛如秋天的菊花一般,笑傲群芳,卓然独立。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程敦厚,创作于公元759年。当时程敦厚正值中年,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作为一代才子,程敦厚曾怀有远大抱负,希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些贡献。然而,在这样一个战乱年代,他的理想很难实现。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牡丹》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繁华,实际上是借物抒情,表达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理想。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诗人传达出对和平、繁荣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