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纳合道僧携印来降
屹若金汤不可攻,犬羊谁肯自投降。
势穷方献将军印,何似当初莫渡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城池坚固如金汤无法攻克,敌军怎会轻易投降。
直到陷入绝境才交出将军印信,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别渡江呢?
去完善
释义
1. 屹若金汤:指城池或军事防线坚固,难以攻破。“屹若金汤”是成语,形容城池或防线像金子一样坚固,像汤一样不易被打破。在这里用来描述纳合道僧防守的严密程度。
2. 犬羊:这里是贬义词,比喻敌人或者不是自己一方的人。这里主要表示对敌人的鄙视。
3. 投降:向敌方屈服并停止反抗的行为。
4. 势穷:形势困迫、陷入困境的意思。
5. 何似:怎么比得上。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动词,比得上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败者迫于形势而向胜利者投降的场景,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战败者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战败者的同情,认为他们在失败时选择投降,不如当初就不要发动战争。这种观点既体现了诗人的慈悲之心,也反映出他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十三日纳合道僧携印来降》出自宋代诗人赵万年。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同时存在一些边疆问题。这首诗的作者赵万年,他生于书香世家,科举考试中进士,历任御史台主簿、大理寺丞等官职。在庆历年间,赵万年参与了对西夏的战争,这首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在赵万年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当时的佛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中,赵万年描绘了纳合道僧携带佛印前来归降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