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三日虏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
四围钲鼓震天鸣,虏骑平明尽逼城。
万弩应弦因退走,却疑城上有神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周战鼓震天响,敌军清晨逼近城。
箭弩齐发敌人退,仿佛城中藏神兵。
去完善
释义
1. "腊月初三日":指农历十二月初三。
2. "虏人":这里指的是敌人或外族人。
3. "攻城":攻打城市。
4. "强弩":古代的一种强力弓箭。
5. "射退":用箭射退。
6. "获捷":获得胜利。
7. "四围钲鼓":形容四面八方都有响亮的锣鼓声。
8. "震天鸣":形容声音极大,震动了天空。
9. "虏骑":敌人的骑兵。
10. "平明":黎明,清晨。
11. "尽逼城":全部逼近城墙。
12. "万弩":极言射箭的数量之多。
13. "应弦":随着弦响。
14. "因退走":因此撤退逃跑。
15. "却疑":反而怀疑。
16. "城上":城墙上。
17. "有神兵":形容守城士兵如神兵般英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腊月初三日虏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是南宋诗人赵万年所作。诗歌描述了在一场抗击金兵的战斗中,我军凭借强弩击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首句“四围钲鼓震天鸣”,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战斗的激烈程度。钲鼓声惊天动地,表现出将士们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次句“虏骑平明尽逼城”,则描绘出敌军在黎明时分逼近城墙的紧迫情景,彰显出战局的危急。
接着,“万弩应弦因退走”,描写了我军在强弩的助力下成功击退敌军的过程。这句诗既展现了兵器之威,又凸显了我军的智慧和勇气。最后一句“却疑城上有神兵”,表现了诗人对战局胜利的惊叹,同时也暗示了人民心中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腊月初三日虏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是南宋将领赵万年所作,创作于公元1265年左右。此时正值宋蒙战争时期,蒙古大军南侵,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在诗人赵万年生活的时代,南宋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公元1264年,忽必烈即位,成为元朝的首任皇帝,他积极推行汉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元灭南宋奠定基础。赵万年目睹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戎马生涯,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诗中的“虏人”是指当时的蒙古族侵略者,他们利用骑兵优势,不断进攻南宋边疆。腊月初三这一天,蒙古大军再次发动攻势,试图攻克城池。然而,南宋将士们在赵万年的指挥下,用强弩射击敌军,成功击退敌人,保卫了家园。
这首诗通过对这次战斗的描绘,展现了赵万年英勇抗敌、捍卫国家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宋蒙战争背景下,南宋人民为抵抗外侮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