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夕

标题包含
七夕
儿女穿针夜向分,楼头月落尚鑪薰。 凭谁为觅机边石,留取支床卧白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继芳(1902年-1935年),男,汉族,江西省信丰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参加革命,历任乡农民协会委员长、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信丰县大阿区委书记等职。1930年任信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趁着夜晚时分穿针引线,此时月光洒在楼上,炉中的熏香仍在袅袅上升。谁能找到那块曾经被当做垫脚石的石头呢?让它承载着过去,继续陪伴我们静观窗外如絮白云的悠然时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穿针:即“乞巧”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子们穿针引线以祈求巧手与美满姻缘。 2. 向分:临近分开之时。此处指即将度过七夕的夜晚。 3. 楼头月落:意指夜幕降临。楼头,楼上;月落,月亮落下,表示时间推移。 4. 炉薰:点燃香炉释放香气。薰,香气。 5. 机边石:织布机旁的石头。这里代指传说中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 6. 支床:放置或支撑床铺。 7. 白云:象征超脱尘俗、向往闲适生活的意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夜的情景。首先,诗中提到了“儿女穿针夜向分”,这里指的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们在七夕之夜穿针引线,祈求能拥有一双巧手和美好的姻缘。这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这个特殊夜晚的温馨与期待。 接着,诗人描述了楼头月落的景象:“楼头月落尚鑪薰”。这里的“尚鑪薰”意味着炉火仍在燃烧,散发出香气。这句诗传达了尽管夜幕降临,但人间的温暖依旧存在的意境。 随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凭谁为觅机边石?”这句话中的“机边石”可以理解为织布机旁的石头,象征着女红工作的辛勤。诗人在这里暗示着,谁愿意去寻找那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去关注他们的辛勤付出呢? 最后,诗人给出了自己的期望:“留取支床卧白云”。这里的“支床卧白云”表示像云朵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诗人希望能留下那份恬静的心境,过上如同白云般悠然自得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夕》是南宋诗人朱继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左右的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继芳身为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对现实的关切。 在创作这首《七夕》时,朱继芳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也使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坚持用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南宋政权被迫南渡,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得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同时也使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朱继芳的这首诗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七夕的传统主题进行重新诠释,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