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法传
栴檀林下老支郎,偶泛溪边般若航。
斋钵分抟香积饭,午窗对卧净名床。
云山宴坐千春木,尘境难留三宿桑。
欲结他年莲社友,空门气味觉优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檀香树林下的老和尚,偶尔在溪边乘船品味智慧。
他们共享斋饭和安息的床铺。
他们在云山间静坐,欣赏千年古树,发现尘世无法留住他们太久。
他们希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佛法的妙处。
去完善
释义
1. 栴檀:即檀香树,常用于佛教礼仪和造像中。此处指代佛法。
2. 支郎:佛教术语,原意是菩萨的化身,此处借指传法的僧人。
3. 般若:智慧之意,此处指代佛经。
4. 斋钵:斋饭的食具。
5. 抟:聚拢。
6. 香积饭:香积厨中的饭食,借指美味的斋饭。
7. 净名床:以净名居士之名为名的床铺,净名居士是佛教的一位著名在家修行者。
8. 宴坐:安闲地打坐。
9. 尘境:世俗之境。
10. 三宿桑:传说唐僧取经路上,因听鸠鹊说“德行不充,道果未证”,于是在树上连住三夜而道心坚定。此处用以表达修行的决心。
11. 莲社友: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
12. 空门:佛家语,即佛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生活与感悟的诗词。诗中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生活的赞美和对尘世的超脱之心。
首先,“栴檀林下老支郎”一句以僧人在香气扑鼻的檀香树林下修行的场景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环境。“老支郎”则是尊称,表示这位僧人已经修行多年。
接着,“偶泛溪边般若航”则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山溪边悠然修行的状态,体现出他对佛家智慧的追求和领悟。
随后,“斋钵分抟香积饭,午窗对卧净名床”两句分别描绘了僧人们共享斋饭的场景和在阳光明媚的中午安静休息的环境,进一步展示了寺庙的清净生活和信仰氛围。
而后,“云山宴坐千春木,尘境难留三宿桑”,表明虽然生活在深山古木间,但诗人并没有被俗世的烦恼所困住,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最后,“欲结他年莲社友,空门气味觉优长”是诗人表达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莲社朋友,认为佛法的高尚气节比尘世中的任何事物都要优越和持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法传》是唐代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李洪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据史书记载,李洪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他对官场生活并不热衷,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佛法的领悟。
在《赠法传》这首诗中,李洪通过对法传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期许和对佛法的敬仰。他认为,法传法师以慈悲为怀,用佛法度化众生,这种精神境界是非常崇高的。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佛法,达到内心的解脱和宁静。
总的来说,《赠法传》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李洪在这段时期内,通过担任地方官职,体验了世态人情,也对佛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些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共同构成了《赠法传》这首诗歌的创作基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