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友续辞 石耳

标题包含
山友续辞 石耳
我取友兮得石耳,石壁峻嶒下无底。 非脾非肾非肝肠,马齿马牙衔不起。 耳无是,耳无非,所思兮何可萎,石笋石花滋石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质(1035年-1112年),字景文,号雪山,北宋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王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欣赏的朋友就像一块磐石,高耸坚硬且深邃无比。 它既不是脾,也不是肾,更不是肝脏和肠胃。这块磐石太大了,马儿嚼不动,难以吞下。 但是,我的耳朵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明白我所思考的事情怎能因为石的难题而枯萎。岩石之间有石笋和石花,还有石脂滋润着它们。
去完善
释义
1. "我取友兮得石耳":石耳,又名石苔,一种寄生在岩石上的植物,形状酷似耳朵,故称为"石耳"。这里的"石耳"是指诗人把这种植物作为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对自然的亲近感。 2. "石壁峻嶒下无底":峻嶒,指高峻的山峰。这句描绘了石耳生长环境的险峻,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艰辛。 3. "非脾非肾非肝肠":这里是对石耳的形态特征的描述,说明石耳并非普通的食物,没有特定的味道和口感。 4. "马齿马牙衔不起":马齿,指草食动物吃草时的咀嚼动作;马牙,指马的牙齿。这句话比喻石耳虽然看似普通,但却难以被常人所接受和理解。 5. "耳无是,耳无非":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对石耳的矛盾情感,一方面觉得石耳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石耳平凡无奇。 6. "所思兮何可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石耳的思考,既然石耳如此独特,那么诗人为何会对它感到失望呢? 7. "石笋石花滋石脂":石笋,指从地下冒出的石头,形状像竹笋;石花,指石耳的花纹;石脂,指石耳表面的油脂。这是诗人对石耳的进一步描绘,强调石耳的美丽和独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石耳为题,表达了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诗人以“石耳”为象征,描绘了友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诗中用“石壁峻嶒下无底”来比喻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友情的高尚品质。 同时,诗人以“非脾非肾非肝肠,马齿马牙衔不起”来形容石耳的品质,表明友情如同石耳一样,是一种超越世俗、至高无上的存在。这种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只有通过彼此的心灵相通才能真正体会。 此外,诗人还通过“耳无是,耳无非,所思兮何可萎”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他认为,友谊不是物质的拥有,而是心灵的契合,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精神财富。最后,诗人以“石笋石花滋石脂”收尾,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永恒。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友续辞 石耳》是宋代诗人王质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王质这个人物及其生活时代。王质(约1135年-1213年),字景文,号雪山,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时代。金兵南侵,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一隅,但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朽,百姓疾苦重重。 其次,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据《全宋诗》记载,王质生于南宋高宗年间,活跃于光宗、宁宗两朝。而《山友续辞 石耳》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大致可推测为宁宗时期,即1195年至1224年之间。此时,北宋灭亡已有百余年,南宋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由于疆土分裂、政权腐败等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再次,我们来探讨这一时间段内王质的人生际遇。据史书记载,王质博学多才,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便绝意仕进,隐居不仕,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以山水诗闻名,其作品往往表现了对自然风物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厌恶。在《山友续辞 石耳》这首诗中,他以石耳这种生长在山涧岩缝中的植物为题,寓意自己像石耳一样坚韧顽强地生活,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友续辞 石耳》这首诗是王质在南宋宁宗时期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在这样一个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时代背景下,王质选择远离官场,以诗歌为伴,抒发自己对自然风物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厌恶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