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之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正值暑热将尽之际,不知您身体状况如何?恳请您保重身体,以慰藉众人关切之情。
去完善
释义
伏暑:酷暑;阑:将尽;台候:对对方身体的敬称
去完善
赏析
这篇贺启开篇点明欧阳修辞官获准的事实,随即展开对仕途进退的深刻思考。作者首先剖析了世人难以真正退隐的原因,包括君臣恩义、家庭责任等现实羁绊,以及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弱点。接着引用孔颜故事和《周易》典故,强调进退之道的不易把握。
文中对欧阳修的赞美层层递进,从"全德难名"到"巨材不器",从"三朝之望"到"百世之师",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成就与文学造诣。尤其精彩的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评价,精准概括了欧阳修急流勇退的智慧与勇气。
整篇文章骈散结合,既有典雅的对仗句式,又不乏流畅自然的散句。通过对比世人与欧阳修的选择,突出了后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结尾处既表达公义上的惋惜,又流露私心中的欣悦,情感真挚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借赞颂欧阳修,实际上也在阐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元祐年间,正值政治风云变幻之际,苏轼写下这篇《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当时欧阳修已辞官归隐,苏轼怀着对这位政坛前辈、文坛巨擘的敬仰之情,以书信体形式表达由衷的祝贺与感慨。苏轼此时历经宦海沉浮,深谙仕途险恶,而欧阳修作为三朝重臣,却能功成身退,保持高洁品行,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令苏轼钦佩不已。本文不仅是对欧阳修个人德行的颂扬,更是借其事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进退、仕隐抉择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点明欧阳修辞官之事,继而阐述士人面对去就之难,最后盛赞欧阳修为“全德难名”的贤者形象,并流露出对其保全自身智慧的羡慕。字里行间既有对先贤风范的追慕,也暗含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自我慰藉与警醒。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