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听松庵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绽放的千叶莲花散发馨香,半山腰的金刹映照在池塘之上。
夕阳西下之时,殿前的疾风吹拂而过,松子噼啪掉落击打石床之声响。
去完善
释义
1. 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的梁溪山脉东段。原名慧山,北宋年间,因朝廷在山上建寺赐额“惠景禅院”,始易名惠山。
2. 听松庵:位于惠山古刹太白峰下,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3. 金刹:金色的塔刹,指寺庙中的佛教塔顶装饰。
4. 方塘:正方形的池塘。这里可能指庙前的放生池或清水池。
5. 松子:松树结出的果实,球形,可食。这里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松树林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千叶莲花”象征佛国净土,表达了自身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之情。通过描绘“半山金刹”与“方塘”这两个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场景,展现了惠山听松庵庄严肃穆的氛围。诗中的“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两句,是对黄昏时分在寺庙中聆听松涛声的体验描写。这种自然之声似乎能与天地呼应,带给人宁静的感觉。整首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皮日休(834年-902年),字袭美,一字逸少,唐朝晚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以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惠山听松庵》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唐朝的繁荣已经走向衰落,各地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皮日休选择隐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隐居生活中,皮日休游览了江南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部的惠山。惠山是唐代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松涛、泉水和古刹闻名于世。皮日休在惠山听松庵一带流连驻足,欣赏松涛之声,写下了这首《惠山听松庵》。
在这首诗中,皮日休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惠山听松庵周边的美景。他以松声为引子,描绘了泉声、风声、鹤声交织在一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这种深沉的情感与山水景色相融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晚唐时期的一首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