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
皓月忽从墙角见,好风时送竹声来。
事随日出无时暇,薄暮尘襟始一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皓月:明亮的月亮。
2. 墙角:房屋或院落的一角。
3. 好风:轻风,和风。
4. 时:经常。
5. 竹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6. 事:指日常事务。
7. 日出:太阳升起,这里指白天。
8. 无时暇:没有空闲的时候。
9. 薄暮:傍晚,黄昏。
10. 尘襟:尘世烦忧的心情。
11. 始一开:开始得到舒展。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心情的古诗。诗人陈宓以月亮、风和竹子等元素,巧妙地构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首先,“皓月忽从墙角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突然出现的惊喜之情。接着,“好风时送竹声来”则通过风的轻拂和竹子的摇曳之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日出的忙碌和尘世的烦扰。然而,只有到了傍晚时分,疲惫的心灵才得以释放。这里,诗人以薄暮为背景,寓意着生活中的压力和疲惫,也暗示了人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可以暂时抛开忧虑,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这首诗虽然简单,却富含深意,充分展示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所感悟到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月》是南宋诗人陈宓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期,即公元1162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政治腐化、军事衰败的时期,同时也是诗人陈宓人生的低谷。
诗人陈宓在南宋末年任职于朝堂,曾担任国子监司业等职。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对时事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个时期,陈宓多次上疏直言时政弊端,却未受到重视。此外,陈宓的个人生活也遭遇了诸多不幸,如家庭变故、亲人离世等。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感慨。
诗人在《见月》一诗中以月亮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月思乡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