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近三衢阻雨

标题包含
近三衢阻雨
亭午还同晓,馀春只见寒。 不因阴雨窘,那识道途难。 夹路峰峦隐,高田水潦漫。 凭谁扫浮翳,杲杲出云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正午时分仿佛回到早晨,残余的春天只能感受到寒冷。 不是由于阴雨而感到窘迫,也不会意识到道路的艰难。 两边的山路若隐若现,高地的水流满溢。 谁能扫除那些纷扰的烦恼,如同太阳一样从云层中显现。
去完善
释义
1. 亭午:正午。 2. 馀春:即暮春,指农历三月。 3. 不因:不是因为。 4. 那识:怎么知道。 5. 夹路:道路两旁。 6. 峰峦:山峰和山峦。 7. 高田:地势较高的田地。 8. 水潦:指雨水泛滥。 9. 凭谁:靠谁。 10. 扫浮翳:扫除天空中的云雾。 11. 杲杲:日出明亮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近三衢阻雨》,是南宋诗人陈宓在旅途中的抒怀之作。诗中描绘了阴雨天中艰难行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的坚韧和乐观心态。以下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联“亭午还同晓,馀春只见寒”,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天气的寒冷与时间的推移。虽然已是正午时分,却如同早晨一样阴暗;春天将尽,但感受到的依然是寒气逼人。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体会到春雨连绵带来的不适感。 颔联“不因阴雨窘,那识道途难”,指出这场雨并非造成困局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困难在于沿途崎岖的山地和水涝蔓延的高田。作者在雨中跋涉,反映出他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屈的品质。 颈联“夹路峰峦隐,高田水潦漫”,进一步描绘了山间小路被云雾笼罩、田地间洪水泛滥的景象。这两句紧密联系,形象地展示了作者行程中的自然险恶环境。 尾联“凭谁扫浮翳,杲杲出云端”,作者以询问的语气表达了对晴天的渴望。诗人盼望有人能够扫除云翳,让太阳从云端露出光明。这一联表达了作者身处困境时的期盼与信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风雨交加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环境险阻的从容应对,展现出作者处变不惊、坚定向前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近三衢阻雨》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描绘雨中景色及抒发愁绪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年间(约公元1190年)。此时,陈宓任福建路安抚使,肩负起保障国家东南海防的重任。 在光宗时期,南宋政权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困境。北方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而南方的士大夫阶层因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也引发了频繁的社会动荡。身处这个时期的陈宓,既有对抗外敌、保国卫民的责任感,又深感朝廷的腐朽无能及民间生活的艰辛。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体现。 在三衢一带,陈宓遭遇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此时的他,或许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准备继续前行,却被这场大雨阻隔了行程。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诗人以“山色如浓泼”比喻眼前磅礴的雨景,并通过“润余林外绿”等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对于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在这首诗中,陈宓把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