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赞喻弥陀掩遗骸

标题包含
赞喻弥陀掩遗骸
刀兵劫海苦漫漫,原野遗骸葬若干。 尽大地人须荐取,眼睛突出髑髅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灾难中,无数的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他们的遗体被遗弃在原野上,无法得到妥善安葬。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悲惨的事实,因为每当我们看到那些死去的士兵,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空洞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与愤怒,他们的头颅上只剩下冰冷的骨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张浚:宋朝丞相,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 2. 弥陀:即阿弥陀佛,是佛教三宝之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 3. 掩遗骸:埋藏遗留的尸骨。掩,掩盖;遗骸,遗留的尸骨。 4. 刀兵劫海:指战争的灾难。劫海,劫难的海洋,表示战争规模之大。 5. 苦漫漫:痛苦无边无际。 6. 原野:田野,旷野。 7. 荐取:推荐选取,这里可理解为安葬。 8. 眼睛突出:形容死者的惨状。 9. 髑髅寒:形容死者的悲惨状况。髑髅,头骨,这里指死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刀兵劫海”比喻战乱,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幸。作者通过描绘原野上的遗骸景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接着,诗人引导人们反思这场浩劫,希望所有人都能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不要重蹈战争的覆辙。 “尽大地人须荐取”这句诗强调了全人类都需要审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中得到警示。而最后一句“眼睛突出髑髅寒”则用恐怖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赞喻弥陀掩遗骸》这首诗出自南宋爱国将领、文学家张浚之手。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年-1189年),正是金国入侵中原,国家面临危亡的动荡岁月。 这个时期,张浚身为朝廷重臣,深受皇帝信任,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积极主张抗金,但因朝廷内部矛盾和势力纷争,导致北伐失利,被贬谪至地方。尽管如此,他依然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局。 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张浚在地方任职期间,目睹了民间疾苦,深刻体会到国家的积贫积弱,这使他对朝廷的内斗和软弱感到痛心疾首。在这种背景下,他以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创作了这首描述弥陀佛掩埋遗骸的诗篇,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抗战胜利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