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寇侵逼,南归道中
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
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云州地区,三万名骑兵如疾飞的雄鹰般快速南下。他们跋涉在广阔的草原上,夜晚星辰低垂,白天大雁翱翔。孤独的城堡中,月光陪伴着僧人。
他们突破重重难关,传递着汉朝的使者信息,倾倒府库的财富,确保河冰不化。在这个地方,没有人能谈论边疆的事情,因为他们都回到了溪流边的村庄,夜晚在河边结网捕鱼,享受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州:唐朝时的军事重镇,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这里用来代指北方前线。
2. 三万骑:形容军队规模庞大。骑,骑兵。
3. 南走:向南方撤退。
4. 回碛:曲折的沙碛地。碛,沙漠、沙滩。
5. 星低雁:形容在夜晚行军,天空中星星较低,大雁在夜空飞翔。
6. 孤城:孤独的城市,这里指的是遭受蕃寇侵犯的城市。
7. 月伴僧:月亮陪伴着寺庙中的僧人,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8. 敲关:敲门。关,门闩。
9. 通汉节:传达朝廷的命令。汉节,汉朝时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持的符节,这里代指朝廷的命令。
10. 倾府:用尽府库的钱财。府,官府。
11. 河冰:河面上的冰。这里指冬季河流结冰,防御敌军攻城。
12. 论边事:谈论边疆战事。
13. 归溪:回到故乡的小溪旁。
14. 夜结罾:晚上在溪边捕鱼。罾,一种鱼网。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以“三万骑”和“疾飞鹰”形象地描绘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这种紧张的气氛和规模庞大的战争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场的紧张与恐惧。
颔联“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诗人通过“星低雁”和“月伴僧”两个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边塞荒凉、孤独的景象。这里“星低雁”不仅写出了夜晚天空的星星点点,更强调了秋季时大雁南飞的情景,从而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而“月伴僧”则形象地描绘了深夜时,月光下寺庙里孤独的身影,反映了边塞人民在战乱中的无助与苦痛。
颈联“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进一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敲关”形象地描绘了战鼓声震天动地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通汉节”则是指国家之间的通信方式,这里用来传达战争的紧张状态,使得整个场景更为生动。“倾府守河冰”则意味着边境的军事储备已经耗尽,但仍需坚守阵地,充分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尾联“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诗人通过对“无处论边事”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无能为力的无奈心情。同时,“归溪夜结罾”则表明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希望通过回到故乡来逃避这场残酷的战斗。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场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他在家乡与战场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蕃寇侵逼,南归道中》是唐朝诗人李洞所作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87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李洞的个人命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辗转流离,历经磨难,最终在南归途中写下了这首抒发内心感慨的诗篇。
在唐末这个特殊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火不断。蕃寇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家破人亡的惨状。而唐朝政权也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化严重,朝政混乱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洞的人生际遇更加显得悲凉无助。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他南下避乱,寻求安定的生活,却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在这首诗中,李洞通过描绘自己南归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国家危亡和个人遭遇的忧愤之情。他用“蕃寇侵逼”来形容当时边疆战乱的严峻形势,用“南归道中”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只能在这首诗中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