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临川城的东边,有一块地势较高且背山临水的土地,被称为新城。新城上有一个低洼且呈长方形的水池,名叫王羲之墨池,这是根据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言。王羲之曾经羡慕张芝的书法技艺,他在这个水池旁学习书法,以至于池水都变黑了,这成为了他的一个传说,难道真是这样吗?
当王羲之不愿意勉强去做官时,他曾游历过东方的大地和大海,以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寻找到快乐。是不是因为他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所以时常在此地休息呢?王羲之的书法晚年才达到高峰,那么他所擅长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专注所获得的,而非天生具备。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平,难道是他们学习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吗?那么学习的确不可以懈怠,更何况那些想深入研究道德的人呢?
墨池的上方,现在是州立学校的地方。教授王君担心这块地方不够显著,所以在柱子之间写上“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大字,并告诉我:“希望有人能够书写这篇文章来纪念这个地方。”揣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因为热爱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想让它埋没,因此要传扬这个人的事迹吗?或者他也是希望通过宣扬这件事来激励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一个人仅仅因为一技之长就能让后人对他这么崇敬,更何况那些充满仁爱、受人尊敬的君子们的品德和风骨,对他们后世的深远影响又是如何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撰文。
去完善
释义
1. 临川: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
2. 荀伯子《临川记》:荀伯子,北宋时临川地区的一位学者,他的《临川记》是一本记载临川地区风土人情和历史遗迹的书籍。
3. 张芝: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草书的鼻祖。
4. 沧海:指东海,此处代指王羲之游历过的沿海地区。
5. 州学舍:宋代的州级官办学校。
6. 王君盛:北宋时的一位学者,曾任临川州的学官。
7. 楹联: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通常挂在门框或柱子两侧,书写对联或诗文。
8. 推:这里是推广、发扬的意思。
9. 一能:一项才能或技能。
10. 废:忽视、废弃。
11. 仁人庄士: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人。
12. 遗风余思:指品德高尚的人留下的风范和影响。
13. 被:覆盖、影响。
14. 来世:后世、未来。
15.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去完善
赏析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一篇名作,文章借题发挥,着重阐述了后学者应努力学习和坚持练习的重要性。文中提到王羲之的墨池典故,通过赞美王羲之的勤奋学习精神,鼓励人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学问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志之士应该珍惜求学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
首先,作者通过对王羲之墨池的描绘,引出了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并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强调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文章以王羲之书法为例,说明了成就的获得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专注,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看到别人的成绩时,不要妄自菲薄,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激发自己的潜力。接着,文章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指出良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承文化、弘扬道德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文章通过表达对王羲之墨池的敬仰之情,强调了后学者应该以此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修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墨池记是一篇描绘诗人陆游与辛弃疾友谊和诗歌共鸣的文章。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一年代,中国正处于金朝入侵后的动荡时期,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陆游和辛弃疾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都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爱国者。他们的人生际遇相似,都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侮时,坚持抗金,追求国家统一。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诗、词、散文等各种体裁都有所发展。陆游和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派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开创了一代文风。墨池记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通过描绘两人的友谊和诗歌共鸣,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