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月
月色湖天浸岳城,芦花渺渺白铺汀。
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水洒满湖面,映照着远处的岳城。
芦苇在湖边蔓延,如白雪般覆盖着沙洲。
湖水清澈如同玻璃,没有一丝杂质,唯有那一点君山,绿意盎然。
去完善
释义
1. 岳城:指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2. 芦花:芦苇的花絮,白色,秋天时满布水面。
3. 汀:水边的平地。
4. 玻瓈:古同“玻璃”,这里形容湖面如镜。
5. 万顷:一万多亩,极言其广阔。
6. 清无滓:水质清澈没有杂质。
7. 君山:位于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称为洞庭山或湘山。
去完善
赏析
《洞庭秋月》是南宋诗人杨公远的作品,以月夜下的洞庭湖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宁静美丽的画卷。全诗如下:
月色湖天浸岳城,芦花渺渺白铺汀。
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
首句“月色湖天浸岳城”,点明了诗的时节和地点,月光与湖水交融,照耀着远方的岳阳城,为画面铺垫了一层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洞庭湖中的景色——“芦花渺渺白铺汀”。芦苇花如白雪般覆盖在湖边的沙滩上,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第三句“玻瓈万顷清无滓”,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水的清澈透明,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玻璃,反映出天空的蔚蓝,没有一丝杂质。这种纯净的景象,使人陶醉其中。最后一句“只有君山一点青”,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君山的独特位置,它在这广阔的湖面中显得格外醒目,犹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其中。
整首诗,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立体的洞庭湖秋月图,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庭秋月》是南宋诗人杨公远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秋夜月色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年间)至公元1206年(嘉定三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入侵中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在这个特殊时期,杨公远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曾经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才得以入仕,但仍然未能施展抱负。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更加深切。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朝廷面对金兵的入侵,采取了妥协求和的策略,使得北方大片领土沦丧。同时,国内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背景下,杨公远创作了这首《洞庭秋月》,借洞庭湖的壮美月色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