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堂外溪桥杨柳畔。
满树东风,更著流莺唤。
时节清明寒暖半。
秦筝欲妒歌珠贯。
一寸离肠无可断。
旧管新收,尽记双帷卷。
赖得今年春较晚。
送人犹有馀红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课室外溪水边的桥旁柳树成荫。
春风拂面,再加上莺歌燕舞的呼唤。
清明节期间,气温冷暖不定。
动人的古筝声与歌声交相辉映。
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无法斩断。
所有新旧的记忆都记录在这双双丝帐之中。
还好今年春天来得稍晚。
送别之时还有盛开的红花添乱心情。
去完善
释义
1. 堂外:指住宅外的走廊。
2. 溪桥:连接溪流两岸的桥。
3. 杨柳畔:柳树边的意思。
4. 满树东风:形容春天里柳树在东风吹拂下摇曳生姿的景象。
5. 更著:更兼有。
6. 流莺唤:黄莺啼鸣的声音。
7. 时节:季节。
8.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9. 寒暖半:指天气时冷时热不稳定。
10. 秦筝: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11. 欲妒歌珠贯:形容歌声如同珍珠串成般动听。
12. 一寸离肠:形容离别之情。
13. 无可断:无法割舍。
14. 旧管新收:这里指诗人在整理日记或书信等记录。
15. 尽记双帷卷:指诗人将过去的事情都记载下来。
16. 赖得:幸亏,得益。
17. 春较晚:指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晚。
18. 送人犹有馀红乱:指残春送别友人,花红柳绿,一片纷乱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赵彦端在清明节时所写,用以抒发自己离别之情和对春光易逝的感慨。词中的“堂外溪桥杨柳畔”描绘了清明节时周围的景色,同时暗示出作者身处的地方。“满树东风,更著流莺唤”则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东风吹拂和流莺啼鸣让春天更加生动活泼。
紧接着的“时节清明寒暖半。秦筝欲妒歌珠贯”两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心境。清明节时的天气冷暖不定,犹如作者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定。而秦筝,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这里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妙,表示作者想用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发现自己无法控制情感。
接下来的“一寸离肠无可断。旧管新收,尽记双帷卷”则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真实表达。他无法割舍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即使时光荏苒,也无法让他忘怀。而“尽记双帷卷”一句则意味着作者的思绪依然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最后两句“赖得今年春较晚。送人犹有馀红乱”,作者感叹今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晚,虽然时间流逝,但仍有残留的花朵在风中摇曳。这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整首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是宋代词人赵彦端的一首婉约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90年至1200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边境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赵彦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际遇也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他曾担任朝官,因反对和战而被贬谪。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在《蝶恋花》一词中,他以蝴蝶、花、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美的画面,表达出对人生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宋词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婉约派和豪放派并驾齐驱。赵彦端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