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吕正之三男子连中神童科盖奇事也建康严别驾为之赋诗某因次其韵
畴昔从公杖屦闲,风乎嬉舞水云闲。
千言自我一闻悟,十驾从渠九折艰。
蚤岁道山应徧住,他年画戟许谁攀。
何词可赠张童子,莫忘杨公阳翟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前跟随先生游山玩水,在清风中起舞,度过闲暇时光。
您的教诲让我豁然开朗,就像驱使十匹马绕过九曲艰难一样容易。
希望早年在学术道路上深耕细作,未来成就辉煌。
想送您一首诗以表达敬意,永远铭记杨先生传授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昆山:地名,位于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2. 吕正之:人名,生平不详。
3. 三男子:指吕正之的三个儿子。
4. 神童科: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选拔年幼有才的士子。
5. 盖:大概,表示推测。
6. 奇事:罕见的事情。
7. 建康:即南京,是宋朝时的都城。
8. 严别驾:人名,生平不详。
9. 赋诗:创作诗歌。
10. 次其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写诗歌。
11. 畴昔:从前。
12. 从公:跟随先生或长者。
13. 杖屦:手杖和鞋子,代指出游。
14. 风乎嬉舞:典出《庄子·养生主》,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15. 水云闲:形容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16. 千言:指读书学习的内容。
17. 一闻悟:一听就能理解。
18. 十驾:指勤奋努力。
19. 九折艰:比喻曲折艰辛的过程。
20. 蚤岁:早年间。
21. 道山:道教名山,这里指学术研究。
22. 徧住:全面学习。
23. 他年:未来。
24. 画戟:一种兵器,这里代指武官。
25. 许谁攀:谁能达到。
26. 张童子:即吕正之的三子,因年纪尚幼,故称“童子”。
27. 杨公阳翟山: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禹州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赵彦端为赞美吕正之的儿子们连续高中神童科而创作的。诗人以“畴昔从公杖屦闲”开头,表现出与吕正之的亲密友谊和共处的轻松氛围。接着通过“风乎嬉舞水云闲”传达了他们在山水间自在游玩的美好情景。然后以“千言自我一闻悟,十驾从渠九折艰”表达出吕正之的三个儿子虽然年纪尚小,却能过目成诵、迅速领悟知识的才能。之后又以“蚤岁道山应徧住,他年画戟许谁攀”为三个孩子的未来铺垫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借“何词可赠张童子,莫忘杨公阳翟山”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对吕正之的深厚友情。全诗情感真挚,格调高雅,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彦端在公元960-970年左右写下了这首诗歌,这段时间正是北宋时期,同时也是宋太祖、太宗励精图治的阶段。赵彦端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在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作者相关的时代特征和人生经历。首先,作者提到的“昆山吕正之三男子连中神童科”,这是一种罕见的科举成功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和人才的选拔制度。同时,作者提到的“建康严别驾为之赋诗”则表达了当时官员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活动。
其次,作者通过描述这一奇特的科举现象,表达了对人才和国家未来的关切。他认为人才的选拔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这种思考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
此外,作者还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他提到“盖奇事也”,暗示了虽然科举的成功并不常见,但是人生的际遇更加奇特和难以预测。这种感慨既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源于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时代特征、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和个人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