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咏 其二
月至林木异,心空来远声。
草根幽响奏,小叶孤萤明。
静念既有在,久之无可名。
轻云自闲暇,坐久山风鸣。
微雨偶然过,清心相向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照耀树林显现出不同的景致,心中空洞传来远方的声音。
草根处发出宁静的声音,绿叶上孤独闪烁的萤火虫显得明亮。
静心思考这些感受的存在,久而久之却无法给它命名。
轻盈的云朵悠然自得,山中风吹过,静坐的时间长了便听到风声。
偶尔飘过的蒙蒙细雨,让人心境更加清静,与自然相互交融。
去完善
释义
1. 月至林木异:"月至林木"是指月亮照射到树林上,光线在树木的遮挡下形成变化;"异"有改变、变化的意思,这里用来描述月光透过树叶产生的变化。
2. 心空来远声:"心空"在这里指的是作者内心平静,心境开阔;"来远声"是作者听到的远处传来的声音。
3. 草根幽响奏:"草根"是指地面上的草茎部分;"幽响奏"形容草根在微风中发出的低沉的声音。
4. 小叶孤萤明:"小叶"指树叶;"孤萤明"描绘出萤火虫在夜晚闪烁的景象。
5. 静念既有在,久之无可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宁静的心境中,作者产生的思考或感受虽然存在,但很难用言语去描述。
6. 轻云自闲暇,坐久山风鸣:"轻云"是天空中的云朵;"闲暇"表示云朵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动;"山风鸣"形容山间风的声音。
7. 微雨偶然过,清心相向生:"微雨"是指轻微的雨水;"偶然过"表示下雨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会突然降临;"清心"在这里代指作者的心情;"相向生"则意味着由于这场微雨,作者的心情变得更清晰明了。
去完善
赏析
《山中杂咏 其二》是许必胜的一首描绘山间夜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月光、风声、幽响、孤萤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山间氛围。首联“月至林木异,心空来远声”,月亮升到树林上空,心灵空旷,远处传来声音,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山林中的宁静与孤独。颔联“草根幽响奏,小叶孤萤明”,草根处传来幽远的声响,小叶片上闪烁着孤独的萤火虫光芒,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寂静和神秘。颈联“静念既有在,久之无可名”,静静地思考,心中有种说不清的感觉,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沉思与感悟。尾联“轻云自闲暇,坐久山风鸣。微雨偶然过,清心相向生”,轻云悠悠自得,久坐之后,山风吹拂而来。偶尔飘过的微雨,让人心旷神怡,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清静心境的追求。全诗以景抒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陶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杂咏 其二》是明代诗人许必胜创作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正值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许必胜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目睹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不公,但他无力改变现实,因此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
在诗中,许必胜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意愿。他写道:“涧水声中入梦清,松风吹觉起看晴。”这两句诗表达了他渴望在静谧的山谷和清新的空气中实现内心的安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