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桐花
叶底秋声急雨催,人言满树是愁媒。
九回百断渠何与,自是愁人做得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叶落时节秋雨急促,人们都说这满树的叶子都是传递忧愁的媒介。多次曲折的渠水又能有什么关系呢,只是那满怀愁绪的人自己招致的吧。
去完善
释义
拆:这里指花朵的凋落。
桐花:即梧桐花,春季开花,花小,淡紫色。
叶底:树叶下面,此处可以理解为梧桐叶下。
秋声:秋天的声音或景象,这里指风雨之声。
急雨:快速的降雨。
催:催促,推动。
人言:别人的说法。
满树:整个树木。
愁媒:引起忧愁的事物。
九回百断:形容心事重重,犹豫不决。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它。
何与:无关。
是:表示肯定。
愁人:令人忧愁的人或事物。
做得来:做得出,能够做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拆桐花》中,诗人用“急雨催”的生动场景描绘了桐树叶在秋天的声音。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飘着落叶、秋雨绵绵的季节之中。接着诗人通过“人言满树是愁媒”这一形象说法将树的繁茂和人的忧郁联系起来,强调了诗词的主题——忧愁。
紧接着诗人在第二句中以疑问的形式道出:“九回百断渠何与?”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即使生活充满了曲折和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最后的收尾之句,“自是愁人做得来”则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感慨,也是对自我的安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拆桐花》是宋代诗人释居简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74年至1225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耻、岳飞北伐等。同时,儒家文化的繁荣和佛教的兴盛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在这个时期,释居简作为一位出世的僧人,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他早年曾在长安城中的福胜寺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他的诗歌创作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顿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这种社会现象使诗人产生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诗中,“拆桐花”这一景象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象征,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婉约的诗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