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
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
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
杨虽出,又何畀于蔡,何救于章。
公今为尹为杨。
这一著须平心较量。
正南洲潢弄,西淮鼎沸,廷绅噤舌,举国如狂。
招鹤亭前,居然高卧,许大乾坤谁主张。
公须起,要擎天一柱,支架明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物众多,犹如花草各具香气。昔日尹公与和靖先生,虽名节相似,但行事各异。尹公当时隐居修炼,眼见洛阳战乱。尽管杨氏有德,但对蔡、章二氏之祸也无能为力。今日如同尹公又似杨氏。此局需公平看待。南洲混乱,西淮如沸水沸腾,士人无言,国人皆醉。招鹤亭前依然恬静高卧,偌大世界谁为主导?当挺身而出,成为顶天立地之柱,支撑国家大厦。
去完善
释义
《沁园春》:本为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诗中的一句。后来被用作词牌名。
王迈:南宋文人,以《越城赋》闻名于世。
尹公和靖:指尹焞,北宋理学家,受封和靖先生。
龟山老:指杨时,字中立,号龟山,是二程(程颢、程颐)的学生。
尹在当年:指尹焞在洛阳深居养道时期。
兵戈兴洛阳:指金军攻陷洛阳的事件。
杨虽出,又何畀于蔡,何救于章:指尽管杨时有从政意愿,但他并没有挽救蔡京、章惇的罪行。
南洲潢弄:指南宋时期的广东地区。
西淮鼎沸:指西夏与金国交战的情况。
廷绅噤舌,举国如狂:描述了当时的政治气氛,官员不敢说话,全国上下陷入恐慌的状态。
招鹤亭前,居然高息:指王迈在招鹤亭过着清闲的生活。
许大乾坤谁主张:指谁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擎天一柱,支架明堂:比喻国家栋梁之才,支撑起国家的重任。
去完善
赏析
《沁园春》这首词中,作者王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表达了对于国家政治的看法。他将尹公(尹焞)与龟山老(杨时)这两位名节崇高的学者进行对比,认为他们在行为操守上有所不同。尹公当年隐居养道,亲身经历了兵戈兴起的洛阳之乱,而杨时虽然出仕,但对于蔡京、章惇的罪行并无实质性救助。作者以此为例,指出君子无论选择出世还是入世,都应有所担当。
接下来,词人关注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南洲潢弄(指南宋末年贾似道的专权)、西淮鼎沸(指金国对南宋的侵犯),使得朝廷官员闭口无言,全国上下陷入疯狂状态。此时,作者呼唤一种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那便是像尹公那样的高尚品德之人,他们应挺身而出,成为支撑国家的擎天一柱。
整首词以清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关注以及期待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的呼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沁园春》是南宋诗人王迈所作的一首长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王迈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在国家偏安江南之际,对中原沦陷、民生疾苦深感忧虑。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矢志收复故土的决心,都在这首诗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在那个时代,宋金对峙局势紧张,战争频繁。王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此外,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崇尚隐逸之风,向往田园生活,王迈也不例外。在《沁园春》一诗中,他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美景,表达了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