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推官持檄之兴国
赵君派自天源来,细考衡茅无此才。
文章决科特余事,幕府官业何壮哉。
论事不愁开口屡,直道驰驱羞诡遇。
尺伸如可寸枉施,宁脱青衫故园去。
宗庙之宝森玙璠,诸公争欲出我门。
极知胸中有定力,未肯叱驭随王尊。
楚狂凉凉莫宜世,一笑相逢有初契。
尊酒论文情益亲,但不同姓实兄弟。
文昌堂前汝水东,万顷烟雨时蒙蒙。
向来簇坐觅新句,多少行人图画中。
君今胡为事行李,著身翻在图画里。
捧檄王事不可迟,何况堂中老亲喜。
喜君问道康庐旁,过家上冢还不妨。
再拜松楸有心事,孟母卜邻今更良。
了却痴儿纷案牍,回首庐山真面目。
唤起三年梦中意,想见诗成清可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赵君自天源而来,细细审视并无衡茅之才。
文章考试只是小事,幕府事业何其壮丽。
谈论事情不怕开口多次,坚持正道不屑于用诡计。
有时弯曲以避害,宁愿脱去青衫回归故乡。
宗庙里的宝物众多,诸公都想出自我的门下。
我知道自己胸怀定见,不肯轻易跟随他人。
楚国狂人不过寻常之人,一笑相逢竟有初始的默契。
饮酒论文感情更加亲密,尽管姓氏不同但却是兄弟。
文昌堂前的汝水东边,一片烟雨蒙蒙的景象。
之前大家围坐寻找新的诗句,成为了多少行人眼中的图画。
你现在为何忙着收拾行囊,投身到那图画之中。
拿着文书去完成公务,时间不能耽误,更何况家中还有年老的亲人期待。
听说你喜欢问路在康庐附近,回家祭祖也不误事。
再次向松楸祭拜有着特殊的心情,孟母选择邻居如今更为美好。
处理完那些纷杂的公文,回头去看庐山真正的面貌。
唤醒了三年来梦中的意境,想象你的诗作清新可爱。
去完善
释义
1. 天源:指天上的星宿分野,此处借指赵君的来历。
2. 衡茅:泛指衡山与茅山的隐士。
3. 决科: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4. 幕府:将帅的府署,这里指军队。
5. 驰驱:驱马疾行。
6. 诡遇:不按照常理行事。
7. 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宗的庙宇。
8. 璠璵:美玉,此处喻指贤才。
9. 王尊:汉代的王阳,字子陵,此处是许及之对赵君的比喻。
10. 楚狂:《论语·微子》中的楚狂人接舆,此处是许及之对赵君的比喻。
11. 文昌:星名,即文昌星,此处指文星高照的地方。
12. 汝水: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13. 簇坐:聚坐,聚集在一起。
14. 王事:朝廷的事务。
15. 堂中老亲:家中的长辈。
16. 康庐: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
17. 松楸:墓地上的松树和楸树,代指墓地。
18. 孟母卜邻:《列女传》中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19. 庐山真面目:形容庐山的美景。
20. 清可掬:形容清新可爱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送别赵推官时的情景和心情。首先,作者高度评价了赵推官的才华和品行,认为他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直道而行,不畏权贵。接下来,作者提到赵推官即将离开故乡,前往兴国任职,内心充满感慨。然后,作者又表达了对赵推官的信任和支持,认为他在新的岗位定能取得佳绩。最后,作者预祝赵推官能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家乡过上幸福的生活。全诗表达了作者与赵推官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他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推官持檄之兴国》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战争频繁,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许及之作为南宋官员,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战乱和官场斗争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家乡江西。在这段时期,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赵推官。
赵推官是一个正直廉洁的官员,他在任期间为民除害,打击贪腐,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他的正直行为触怒了权贵,被贬职到兴国县担任推官。许及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痛心,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以表达对赵推官的敬意和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