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子
六十相近老形骸,安乐窝中且避乖。高竿上伎俩休争赛,早回头家去来。对华山翠壁丹崖,将小阔阔书房盖。绿巍巍松树栽,倒大来悠哉。平生原自喜山林,一自归来直到今。向红尘奔走白图甚?怎如俺醉时歌醒后吟!出门来猿鹤相寻。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因此上留住身心。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真欢。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咏遂闲堂
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委实会受用也云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十岁的人渐显老态,在安乐窝里躲避纷扰。身居高位的争斗不必参与,早早回家享受宁静生活。对着华山的翠绿峭壁,建造一座宽敞的书房。绿色的松树挺立,氛围悠然自得。我天生就喜欢山林,回归山林生活之后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奔波于红尘有何意义?还是像我这样醉酒高歌、清醒吟诗来得快活!
漫步山野,寻觅那些与世无争的朋友。山间烟雾弥漫,溪水清澈悠扬,因此在这里修身养性。中年一过就辞官归隐,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与神仙相媲美。出门游玩山水相依,心灵澄澈视野开阔,这种生活真是愉快。繁华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权贵的地位却隐藏着灾难,哪比得上我这拿着藜杖戴着藤帽的生活呢?
赞美江南:
江南的景色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水光潋滟,晴岚空蒙,画檐错落,烟火人间。荷塘的一段秋光带着淡淡的香气,沙鸥飞舞,十里珠帘随风轻卷。天边的画船缓缓驶来,酒旗子迎风摇曳,简直让人陶醉在这如画的江南水乡!
赞美遂闲堂:
遂闲堂就在绰然亭后,那里仿佛有着比神仙居所还要长的悠闲岁月。其中的高尚情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伏羲皇帝,北窗清风送来凉爽,客人来时觥筹交错,好不热闹。那里的花草竹子都显得清新脱俗,水和山都有着独特的芳香,陈抟老祖确实很会享受生活啊!

去完善
释义
1. 六十相近老形骸:接近六十岁的人为老者,身体逐渐衰弱。形骸,形体。
2. 安乐窝中且避乖:在安乐窝里暂且躲避纷争。安乐窝,本指北宋道士邵雍的住所,这里借指隐居之地。避乖,避免纷争。
3. 高竿上伎俩休争赛:不再参与名利场的竞争。高竿,形容竞争激烈。伎俩,手段。
4. 家去来:回家。去来,回去。
5. 对华山翠壁丹崖:面对着华山的绿色山壁和红色悬崖。华山,位于陕西省,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6. 将小阔阔书房盖:建造宽敞的书房。小阔阔,宽敞的样子。
7. 绿巍巍松树栽:种植绿油油的松树。绿巍巍,绿油油的样子。
8. 一生原自喜山林:从小就喜欢山林生活。
9. 一自归来直到今:自从回到家乡至今。
10. 向红尘奔走白图甚:为何要在红尘中奔波劳碌。红尘,繁华的都市。
11. 怎如俺醉时歌醒后吟:不如我醉酒后唱歌、清醒后吟诗。
12. 出门来猿鹤相寻:走出家门,与山间的猿猴和仙鹤为伴。
13. 山隐隐烟霞润:山峦若隐若现,被烟霞笼罩。
14. 水潺潺金玉音:溪水缓缓流淌,发出美妙的音乐。
15. 因此上留住身心:因此决定留在山中修养身心。
16. 黄金带缠着忧患:腰间系着的金腰带象征着烦恼。
17. 紫罗襕裹着祸端:紫色的衣袍蕴含着灾祸。
18. 怎如俺藜杖藤冠:不如我用藜木做的手杖和藤条编织的帽子。
接下来的三首诗词相对简单,没有需要特别解释的字词,只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即可。

去完善
赏析
《【双调】水仙子》
这首曲词为元曲作家张养浩所作。全篇以朴素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位厌倦红尘纷扰、向往山间悠闲生活的文人形象。首句“六十相近老形骸,安乐窝中且避乖”表现了诗人已经迈过花甲之年,期望在山林间过上清静无忧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句“高竿上伎俩休争赛,早回头家去来。对华山翠壁丹崖,将小阔阔书房盖。绿巍巍松树栽,倒大来悠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诗人在山间修建房屋、种植树木的场景,突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人认为,过去的奔波劳碌都是无谓的追求,不如现在这般山林间的闲暇生活来得真实愉悦。
《咏江南》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首先,“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描绘出江南地区的水乡风光,画面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接着,“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则进一步刻画了江南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最后,“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
《咏遂闲堂》
此词描绘了遂闲堂周围的景色以及诗人在其中的生活。首句“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点明了地点,并通过对比强调遂闲堂的环境之美。接下来的诗句“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时樽酒淋浪。”展现出诗人在遂闲堂中的生活,他欣赏古人的生活态度,喜欢在此与朋友们相聚饮酒。结尾两句“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委实会受用也云庄!”表达了对遂闲堂周围环境的赞美,体现出诗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调】水仙子》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此曲创作于元朝末期,即公元1349年左右。这时,元王朝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作者张养浩,身为汉族文人,但受到元朝统治者的礼遇,担任过礼部尚书等官职。然而,他对于民间疾苦和现实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衰败之后,他以这支曲子表现出了自己深深的不安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元末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大江南北。朱元璋、陈友谅等领导的起义军,对腐朽的元朝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与此同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因此,这首《【双调】水仙子》不仅仅是张养浩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