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亲登华岳悲哀雨
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
十年不作南柯梦,一旦还为西土臣,空教人道好官人。还自哂,闲杀泺湖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凶顽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
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也曾附凤与攀鳞。今日省,花鸟一般春。
一场恶梦风吹觉,依旧壶天日月高,白云深处结团茅。山更好,岚翠滴林梢。
一溪烟水奁开镜,四面云山锦族屏,客来沉醉绰然亭。对着这无限景,因此上不肯就功名。
拖条藜杖山林下,无是无非快活煞,王侯卿相不如咱。兴来时斟玉斝,看天上碧桃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亲自攀登华山来向天哀求降雨,舍弃自己的钱财去救助百姓,全城都说您是好官。回过头来自嘲,认为自己比颜御史还要辛苦。
十年来没有做过黄粱美梦,突然又被任命为西部疆土的臣子,只能让人说您好官。还是回头自嘲,白白浪费了济南的春光。
见到路边的饿死之人一定要亲自询问,遇到流离失所的民众一定会详细关心,全城都说您好官。回过头来自嘲,只是白白的让满头黑发变得花白。
在乡村挽救善良人的生命,在城市里让恶棍心惊胆战,全城都说您好官。回过头来自嘲,没有能够除掉那些祸乱朝纲的大臣。
无尽的名利带来了无尽的遗憾,有限的生命要面对有限的光阴,也曾跟随过贤人,攀附上贵人。如今反思,花和鸟都是春天的景象。
一次噩梦被风吹醒,依然还在那青天白日,高高的山峰处搭起了茅屋。山景更美丽,云雾如翡翠般挂在树梢。
一条小溪如同梳妆盒里的镜子,四周的青山如同锦绣屏风,客人来此在绰然亭里陶醉。面对着这无边的景色,因此不愿意去追求功名利禄。
拿着一根竹杖在山林里闲逛,没有是非的生活真是快活极了,王公贵族比不上我们啊。高兴的时候举杯畅饮,抬头看着天上的碧桃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岳:指华山,位于陕西省。
2. 自舍资财:自己拿出钱财。
3. 颜御史:颜师古,唐朝文人,曾任御史中丞。
4. 南柯梦:指官场浮沉如梦。
5. 西土臣:指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参议。
6. 泺湖春:指杭州西湖的风光。
7. 饿殍:饥饿的百姓。
8. 廛市:城镇市场。
9. 附凤与攀鳞:依附权贵以求名利。
10. 壶天:道家理想中的仙境。
11. 岚翠:山中雾气笼罩的青翠树木。
12. 奁开镜:镜子打开。
13. 锦族屏:华丽的屏风。
14. 绰然亭: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的一处景点。
15. 玉斝:古代一种玉制的酒杯。
16. 碧桃花:桃花的一种。

去完善
赏析
《喜春来·亲登华岳悲哀雨》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正直、爱民的好官形象,通过他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付出。首先,他亲自登华山哀求降雨,用自有的财富拯救百姓,得到了全城百姓的赞誉。然后,他放弃南方的荣华富贵,回到家乡成为一位为民服务的官员,却常常因自己的善举而被人称赞。在路上遇到饥民时,他会亲自询问他们的需求;在街头巷尾遇到流民时,他会细心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这样的行为感动了全城,人们纷纷称他为好官。
然而,这位好官并没有被这些赞誉所迷惑,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认为自己的付出并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他的治理下,乡村的善良百姓得以保全性命,而那些城市中为非作歹的人则感到惊恐。虽然他赢得了全城百姓的尊敬,但他并未消灭那些扰乱朝纲的大臣。
在这位好官的心中,名利和仇恨是无穷无尽的,而自己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他曾试图攀附权贵,但最终醒悟过来,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如今,他已经放下了所有的功名利禄,过上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山林中,他与朋友欢聚,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即使是一位王侯或卿相,也无法享受到如此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春来·亲登华岳悲哀雨》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在担任陕西参议时创作的。这首诗作于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正值元朝晚期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张养浩因政治才干出众,被任命为陕西参议。然而,当时的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民生疾苦。作为政治家的张养浩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家的危机,并决心改革政治、改善民生。然而,他的改革措施却遭到了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压。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养浩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下了这首《喜春来·亲登华岳悲哀雨》。诗中以“华山”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悲哀雨”则形象地描绘了民众的痛苦生活。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深忧虑,展现了张养浩高尚的政治情操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